首页专题专栏机关建设>脱贫攻坚

20余家消费扶贫馆开张 市民乐为荆楚味道买单

发布日期:2021-01-21 17:35:00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汪集鸡汤、神农架土蜂蜜、恩施小土豆、罗田板栗……提起这些美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舌尖上最美的味道,永远是“家乡的味道”。

2020年9月8日,武汉首个消费扶贫馆武昌馆开馆,不到半年,武汉20余家消费扶贫馆开门迎客。走进分布三镇的扶贫馆,市民可以买到武汉本地及省内各市州的特色农产品,不用回老家就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家乡土货如何从偏远农村卖到城里,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让市民愿意买,近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武汉三镇多家消费扶贫馆,见证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采购、工厂车间生产加工、到扶贫馆线上线下销售、市民精挑细选购买全流程。

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春节许多在武汉打拼的人可能不会返乡过年。离家千里万里,家乡的味道历久弥新。

源头 挑选最粉糯的莲藕

“王总,赶紧把藕汤再送点过来。”18日中午,蔡甸景态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超看着空空的货架对着电话说。当天,武汉消费扶贫馆蔡甸专馆第二家体验店开进了蔡甸区政府机关食堂。让运营负责人何超没有想到的是,仅在中午就餐时间,店里的不少扶贫产品就卖断了货。其中,蔡甸罐装排骨藕汤最受青睐,率先售罄。

一罐本地产的藕汤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带着疑问,极目新闻记者19日探访了生产工厂——蔡甸区香满园食品有限公司。穿过仓库和办公楼,来到一个开阔的大院。几名工人师傅正在冲洗大筐里裹着黑泥的莲藕,反复洗刷后,肥白的藕终于露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藕汤的灵魂所在。”公司负责人王希告诉记者,本地特殊气候、土壤、水质,使得蔡甸藕肉质厚实、粉糯,特别适合煨汤。

“不过,食材虽好,却不易得。”王希说。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蔡甸莲藕产量和品质易受水量、温度制约。去年,温差小,雨水多,导致莲藕11月底才出浆、变粉,产量下降,价格飞涨30%还一藕难求。

目前,有近20户当地贫困农户为王希公司供应莲藕等原材料,为保证挑选到最粉糯的莲藕,员工会在采购现场将藕煮熟试吃,用这种最直接的方法来检测。在藕汤的制作过程中,慢工出细活的理念被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里。院子后面的生产车间,8口直径近2米的大锅冒出的阵阵热气在空中飞腾。里面在用新鲜猪大骨熬制原汤,工人师傅守候十几个小时,用武火、文火交替熬制,才能保证汤汁的味道鲜美,口感细腻。“好东西急不来,更不能偷工减料。”

另一个车间里,清晨送到的排骨正下锅翻炒。数分钟后,阵阵肉香扑鼻而来。关火、出锅,远远望去,带着略微焦黄的排骨散发出诱人光泽。随后,莲藕和排骨被倒入原汤中。接下来,只需要等待了。王希说,大约还要经过5个小时文火慢炖后,排骨藕汤才算正式熬成。

装罐、灭菌、打包,一罐没有任何添加剂却能保存2年的排骨藕汤就可以送上扶贫馆货架了。

王希说,目前公司有排骨藕汤、鸡汤、鱼丸等5款产品,原材料大部分向当地贫困农户采购,她希望将这份产业守护好,带动更多贫困农户富裕起来。

加工 藠头经过12道工序

“我们向消费扶贫馆提供的舒安藠头经过10余道工序,价廉质优。”昨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离武汉中心城区80公里的江夏区山坡街红星村的味美呆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先明告诉记者,公司向消费扶贫馆提供藠头、泡椒、藕带等5种多规格深加工产品。

在粗加工车间,有十来位工人戴着口罩忙碌着,手拿小刀仔细地将腌制好的藠头两头切掉。“这是其中重要的一道工序。”胡先明告诉记者,舒安藠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年6月,从农户中购买清洗后,在腌制池里发酵45天后,才开始切头尾去皮,一套下来,差不多有12道工序。

记者了解到,味美呆食品每年生产3000余吨藠头,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在江夏消费扶贫馆内,市民就可以购买品尝到味道很好的藠头。”胡先明说。

“放心吃。”胡先明告诉记者,产品从地里到出厂每个环节都有食品安全把控,企业严格进行安全检测,“我们有灯检、金属探测以及化验室会进行批次检测。”除此之外,食药监部门还会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确保食品安全。

在味美呆公司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台农耕机正来回翻耕土地,另一块田地里,有7位农户正在抛洒有机肥,“公司有50余亩生产基地,正准备种辣椒,在田地里劳作的多为红星村的贫困户。”胡先明介绍,农户不仅可以在公司打零工赚钱,公司还免费提供辣椒等种苗,让周边农户去种植,“种多少,我们收购多少,实行保底价收购”。

红星村村民方亚红家庭困难,以前夫妻俩靠打零工生活,来到味美呆食品公司后,丈夫培训后开叉车,妻子在加工车间工作,“一年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方亚红说。

随后,记者来到江夏区北华街196号的武汉消费扶贫馆·江夏生活馆,馆内味美呆生产的甜酸藠头摆放在显眼的“江夏对口扶贫专区”,现场负责人王兆阳告诉记者,舒安藠头卖得很好,五里界粉蒸肉等产品也非常受欢迎。“馆内的产品都有消费扶贫码,经过省扶贫办认证。”王兆阳介绍。

产品 馆内有上百种土货

“品种很多,自助式选购土特产,很方便也很实惠。”昨天中午,位于武昌荆南街的武昌区消费扶贫馆内,几位市民结伴在这里“打年货”。市民刘先生说,他很喜欢吃武汉几个郊区的土特产,在这里都买到了,“看起来很不错”,他的同伴孙小姐从货柜里取出一盒橘子说,“真的很新鲜”。

作为武汉市首家消费扶贫馆,扶贫馆大门上方的编号“WH-0001”很醒目,工作人员崔国晶介绍,这里销售的特色农产品近370种,主要来自武汉新洲、黄陂、蔡甸、江夏等区域以及省内恩施、神农架两个重点扶贫地区。

记者在馆内看到,这处场馆面积约60平方米,腊肉、豆丝、鸡汤、鸡蛋、蜂蜜、板栗……各类特色土特产摆满了货架,营业时间从早上9时持续到晚上6时,记者注意到,扶贫馆门口还专门设置了24小时智能货柜,可以摆放20多种时令生鲜产品,方便市民随时购买。

崔国晶告诉记者,馆内产品全部从产地直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畅通销售渠道。临近春节,馆内的腊肉、豆丝、鸡汤等年货占据销售物资40%以上的比重,除了实体馆,他们还开发了网购平台,后台数据显示,购物群体中女性占六成,单次购物金额约55元。

前来购物的市民刘先生说,“这里的商品价格跟一般商超相比,要便宜一些,最关键的是,东西真。”

据介绍,武昌区目前共开设了5处消费扶贫专馆,同时在全区设置了20多个自提点和200多台专柜,可实现每天给消费扶贫专馆送一次货,确保时令蔬菜、瓜果、肉类等新鲜农副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供应,满足市民对土特产品的消费需求。

崔国晶介绍,武昌区将在有条件的社区,以及写字楼、高校等场所增设消费扶贫专柜。

布点 选择人多的场所

武汉市提出,各区按照“一区一馆”的原则,尽量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选择人员流量大、消费潜力大的场所,建设消费扶贫线下专馆。

武汉消费扶贫专馆硚口馆,地处汉口闹市区,位于硚口区六角亭街利济东街155号,紧邻六角亭街办事处。1月19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该扶贫馆看到,该馆入口处,悬挂着硚口区总工会爱心消费扶贫券提货点的横幅。

货架上的产品琳琅满目,既有新洲、黄陂、蔡甸、江夏等武汉各新城区的农产品,也有来自宜昌、恩施、孝感等省内市州的特色农产品,如黄陂的豆丝、蔡甸的藕汤、宜昌的土蜂蜜等。销售人员介绍,该馆是2020年12月2日开馆的,最多的时候销售的产品有120多种,卖得最多的产品是扶贫企业加工的油和米。该馆销售人员介绍,最近不少职工拿着工会爱心消费扶贫券来店里购物。

武汉消费扶贫专馆硚口馆负责人齐卫介绍,硚口馆销售的农产品都是经省市有关部门认定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从贫困地区扶贫企业直接采购,由扶贫企业直接送到扶贫馆,省去了中间环节,让消费者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好的产品。 

硚口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还将大力推动扶贫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卖场,在有条件的社区(小区),以及人流密集的地铁站、写字楼、学校、医院、公园景区等场所布设消费扶贫专柜。

带贫 贫困户进馆务工创收

腊月一到,贫困户蔡水元又开始忙碌起来。在位于新洲仓埠山庄民俗村的“武汉消费扶贫专馆·新洲馆”,蔡水元每天要打上百斤糍粑。

65岁的蔡水元,家住新洲区仓埠街段岗村,年轻时为给孩子治病,债务缠身,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近年来身体不如以前,成了村里的低保户。“在街道的推荐下,我来到仓埠山庄生态园务工。”蔡水元介绍,平时他负责园区保洁、绿化等工作,临近年关,民俗村生产各种农副产品的年货礼包,他就专职打糍粑。

在新洲消费扶贫馆,像蔡水元一样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还有不少,他们分别负责腌制腊鱼、炸鱼丸等工作。在新挂牌的消费扶贫馆内,记者看到,不少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打包,货架上摆放着仓埠街生产的手工油面、手工糍粑、腊土鸡、土鸡蛋等十多种农副产品,打包后直接发往武汉市区和全国各地。

新洲消费扶贫馆馆长魏含雨介绍,目前扶贫馆主要通过中国扶贫网湖北特色馆进行网上销售,有14个产品获得国家扶贫编码,除了仓埠街的特产,还有徐古街香醋、阳逻街铁皮石斛等。通过生产、销售这些农副产品,带动了仓埠山庄周边108个贫困户脱贫,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2万元,同时带动周边数百名居民增收。

据统计,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新洲消费扶贫馆线上销售额超400万元。魏含雨介绍,通过原料供给、技术把关、集中收购、统一外销等方式,新洲消费扶贫馆将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保障 把控产品质量价格

在武汉三镇,市民走进消费扶贫馆,就可买到来自全省的正宗荆楚风味的特色农产品。极目新闻记者昨日从武汉市扶贫办获悉,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消费扶贫专馆20余个,武汉各区(开发区、功能区)都有布点。

武汉市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专柜、专馆、专区工作目标。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消费能力水平、小区及商超数量等因素,确定各区消费扶贫“三专”建设分年度指导性计划。

按照要求,2020年底,武汉市15个区(开发区、功能区)实现“一区一馆”。针对扶贫专馆建设,武汉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提出,分级推进消费扶贫专馆建设。全市按照“聚焦扶贫产品、实现持续发展、扩大扶贫效能”的要求,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企业独立经营、适时筹建武汉市消费扶贫专馆及消费扶贫集散交易中心,成为全市扶贫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仓储物流、分拣配送、质量检测的平台。各区按照“一区一馆”的原则,尽量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选择人员流量大、消费潜力大的场所,建设消费扶贫线下专馆。

实施方案提出,统筹推进消费扶贫专区建设。全市统筹协调电商企业、商超、批发市场、加油站等各类线上线下商贸流通平台,开设线上线下扶贫产品销售专区。线下主要在大中型商超、集贸市场、生鲜超市等场所开设,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高等院校、驻汉部队等也可在内部食堂或其他场所开设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