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对接RCEP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无界 机遇无限 陕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4-12-25 09:59:36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模式,海外投资者顺利完成资金落地;一家创新企业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获得突破性技术支持;“邮、快、跨”三类业务“一站式”通关助力跨境贸易腾飞;“跨境电商+AI”引领数字经济的新赛道……这些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为产业生态赋能的创新实践,12月5日在陕西省自贸办主办的2024年度“最佳实践案例”专家评审会上集中亮相,16个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将于近期在全省复制推广。

一个个鲜活的创新案例,正汇聚成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改革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时代篇章。

引力场:优越发展环境吸引企业集聚

“除非客户有特殊原因,否则我一般都建议他们将公司注册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自贸试验区一家企业咨询公司担任业务主管的李芳如是说。自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她所在的公司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了注册、财务以及法律相关的咨询服务。在她看来,无论对初创企业还是开设分支机构的企业来说,陕西自贸试验区都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发展红利。

“自贸试验区毫无疑问是营商环境的高地,别的地方有的服务,自贸试验区会做得更好;别的地方没有的服务,只要企业有需要,自贸试验区就会创新。”几年前,李芳的一个客户企业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展了一项创新业务,业务模式涉及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等多个部门。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要协调如此多的部门推进业务创新,困难重重。然而,当企业找到所在区域的自贸办后,自贸办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该业务的创新性后,主动承担起了跨部门协调的任务,联系各相关部门,推动项目落地。最终,这一创新业务不仅成功开展,还因其创新性被列入当年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案例。

仲量联行战略顾问部资深董事余恬认为,对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贸试验区而言,创新已成为常态,而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恰恰是企业获得的最大红利。由于自贸试验区聚集了大量经营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有机会被转化为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课题”。一旦这些课题被攻克,随之形成的创新模式将首先惠及区内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率先享受创新红利意味着获得了宝贵的发展先机。

易点天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扎根于陕西自贸试验区沃土快速成长的企业,2022年8月19日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今年,易点天下参与的自贸创新成果“以跨境直播助推文化贸易出口新模式”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优越的发展环境形成吸引企业的“引力场”。截至2024年10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3.03万家,其中新设企业17.14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2.67亿美元,占全省的34.63%;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8万亿元,占全省的70.91%。陕西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省1/3以上的外商投资和70%以上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动力源:化科创优势为发展胜势

陕西拥有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院所、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也是陕西做优“科创自贸”的关键。

在传统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风险难控等痛点。“企业购买科研成果必须‘一次性买断’,不仅资金投入大,还要独自承担转化失败的风险。”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武亮说,“在高风险情况下,企业试错成本太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推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企业可以先行使用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验证技术价值,根据转化效果确定付费方案。“这种模式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敢于探索尝试。”在该模式推动下,初源赛尔与西安交通大学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合作即将进入临床阶段。

提升专利质量也是做优“科创自贸”的重要命题。面对时间经济成本高、评估标准不统一、技术秘密泄露等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的难题,西安高新区功能区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体系,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建立专家库、搭建评估平台等措施,有效提升了专利质量。“这不仅促进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代化转型,也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奠定了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处处长沈满告诉记者,从2022年4月起至今,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有8300多件专利完成了申请前评估,并且都按照A、B、C、D进行了分级,评估时间由原来的1~3个月缩短到3个工作日。

今年年初,陕西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五力’新模式”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这一模式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为主线,系统集成了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生态等要素,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做优“科创自贸”,将科研创新优势化为经济发展“胜势”。一组数据印证了陕西自贸试验区“科创自贸”的建设成效:2023年秦创原总窗口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3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970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24亿元;在海外设立12个离岸创新中心等科技服务合作平台,输出技术3000余项;探索形成的"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为企业办理再贴现147.1亿元,节约融资成本约2950万元。

加速器:数字科技重塑竞争力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据要素正在重塑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以创新服务模式赋能企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电商平台的结算周期往往在15~20天,这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了压力。”厦门雪颜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恒说,“如果企业日销售额为100万元,仅靠我们500万元的自有资金,只能维持5天的运营。”

长安银科商业保理公司创新推出基于经营数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构建高效的信息交换网络,实现了跨境电商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无缝对接。刘恒说,最近两个月企业通过长安银科获得了900多万元的融资支持,“融资审批非常高效,早上沟通,下午就能放款”。通过长安银科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许多企业突破了资金瓶颈,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目前,长安银科已为超过1700户类似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

为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西安经开功能区联合长安银科商业保理公司共同打造了“丝路国际保理平台”。该平台围绕跨境电商新业态,以数据资产为因子,创新推出以“互联网+跨境电商经营数据”为底层资产的跨境电商综合融资新模式,为贸易新业态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自贸试验区关键在于创新。”西安经开区商务局(自贸办)负责人说。秉持这一理念,西安经开功能区不断拓展数字科技服务能力,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税务服务新举措,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开设税务宣讲课堂、实施行业清单管理、创新“税银企”模式等,着力打造“线下服务无死角、线上服务不打烊、定制服务广覆盖”的智慧税务服务体系。

在新模式下,企业只需最近一期纳税信用等级评分在20分及以上,近12个月“纳税+减税”总额不低于5000元,便可采取全线上自助操作办理最高2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贷款审批时长由原来的1个月压缩至2个小时内,融资利率降至4.25%,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出台。这标志着经过7年的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已经从“立柱架梁、夯实基础”迈向了“全面推进、提质跃升”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强大的创新驱动,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在积极推进产业链集成创新。从建设港贸产融合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到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再到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创新探索……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多个领域不断深化创新实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提升能级、拓展格局,奋力书写内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