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

40年·侧面:汉阳经济发展的“汉阳造”烙印

发布日期:2018-11-23 08:43:37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产业格局

  从“钢车机烟酒药”跨越到

  “一城两带三区”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不是凭空而生,它往往是自然生长和有机规划的和谐统一。

  曾经,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官砖厂、汉阳针钉厂,以及汉阳运输所,从龟山延绵至梅子山、赫山,被称为“十里钢铁长廊”。新中国成立后,汉阳仍是武汉的工业城区,大桥局、国棉一厂、枕木防腐厂、第一第二砖瓦厂等,为经济建设作了大量支撑。

  “改革开放之前,汉阳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多是国营制造工厂”。汉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汉阳逐渐生成了“钢车机烟酒药”的生产格局:

  围绕制造业,建有汉阳钢厂、各类车机厂;1974年,健民制药厂走出汉正街,在汉阳鹦鹉大道选址新建了厂房,9年后,武汉卷烟厂迁址汉阳;上世纪90年代起,借毗邻武汉经济开发区机遇,汉阳沿318国道两旁向南延伸,兴建了“汽车、配件贸易长廊”,形成汉阳经济开发区雏形。

  然而,在新兴工业冲击下,汉阳产业结构渐渐落后,有着“汉阳造”历史印记的老工业城区日益淡出人们视野。

  2001年,汉阳提出,要建成经济强区,力争重振“汉阳造”,其设想是,把汉阳建设成为以生产服务、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为特色的新城区。汉阳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功能转型发展的序幕拉开。

  汉阳区黄金口工业园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建设,供中心城区企业外迁,除了原有的武汉百威啤酒公司等工业企业,苏泊尔、金牛管业等企业纷纷迁址前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2004年,“武汉新区”建设启动,“三镇均衡发展”战略让城市建设一直慢于汉口、武昌的汉阳迎来全新发展机遇。路桥建设全面提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综合改造加快进行,14年后的今天,汉阳的变化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发展、快速赶超。

  汉阳的经济格局日益清晰,着力构建“一城、两带、三区”的空间产业布局。

  四新生态新城定位“生产性服务中心、现代生态居住城”,突出会展核心,打造成为集高端化、生态化、国际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新城。

  沿汉江、长江形成沿江现代服务业带,突出两江人文山水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文化、科技、信息有机融合,让汉江、长江发展“两翼齐飞”。具体来说,汉阳将形成“一横两纵”H型服务业发展聚集区的空间布局:“一横”,即以汉阳大道为横轴,重点打造王家湾、纽宾凯、归元、建桥四大片区;“两纵”,即以江城大道和沿江的晴川大道为纵轴,重点打造南岸嘴、国博、汉钢、五里墩、四新方岛五大片区。

  沿三环西延段,串联黄金口都市工业园、黄金口汽车产业园、汉阳经济开发区及南太子湖共建区,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打造三环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带。

  汉阳将形成汉阳古城文化区、王家湾现代商务区和西部产业升级区,一方面,山水人文汉阳将汲取“知音”“汉阳造”的文化力量,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汉阳造”给汉阳打下的工业烙印,仍将指引“汉阳制造”到“汉阳智造”的产业方向。

  企业

  聚集

  “建设国家队”和“民营排头兵”

  交相辉映

  汉阳王家湾,隔着龙阳大道,九州通和恒信德龙这两大汉阳民营企业龙头,相隔不过200米。2017年,九州通营收739亿,恒信德龙营收515亿,一条街上,两家企业营收之和就超过1200亿。

  就在今年8月,《2018武汉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九州通、恒信德龙分列第一、第三位,另有湖北凌志科技、苏泊尔炊具、金牛经济、健民药业、湖北天宇建设、四新铜业、武汉信达丰贸易七家扎根汉阳的企业,组成令人难以忽视的“汉阳民企军团”。

  不显山不露水,汉阳企业普遍低调,但实力不俗。尤其最近5年,汉阳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76%增长到84%。

  时间回到18年前。2000年,刘宝林选址临近318国道的汉阳经济发展区,创办了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在农田和水塘边艰苦奋斗,成为中南地区第一家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如今,九州通集团已是中国500强企业,也是中国民营医药商业第一企;而曾经地界偏远的企业所在地,已经成为汉阳最繁华的王家湾商务区块。

  刘宝林选择武汉汉阳的这一年,恒信德龙的创始人代德明也来了,最开始的生意,是代理华凌空调。在空调、汽车都还是家庭“奢侈品”的年代,代德明看到了未来广阔的商业前景,投身乘用车经销市场,如今,恒信德龙已是湖北省最大乘用车经销商,旗下300多家汽车品牌4S店、汽车交易市场、汽车仓储及物流中心遍布全国60多个城市。

  发展仍在继续。九州通于2010年上市,拉动汉阳医药健康产业提档升级,恒信德龙投资建设武汉摩尔城,做好汽车贸易的同时,涉足商业地产。

  “汉阳是老工业基地,扎根在此的企业,普遍有着低调、务实、肯干的基因,而他们能发展壮大,也说明这里是适合企业生长的沃土,有企业需要的环境”。摩尔城相关负责人2002年就来到汉阳,他还记得,当年的王家湾一带,还是农村,养猪场和木材加工厂相邻,主要交通干道就是一条小路,路边种着白杨。

  国有企业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见证了汉阳的发展,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激荡出更大能量。伴随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中铁大桥局扎根汉阳,至今已发展65年,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2600余座大桥,是当之无愧的“建桥国家队”。今年初,中铁大桥局作别武汉长江大桥附近旧址,搬入位于四新生态新城的总部大楼桥梁科技大厦。

  和中铁大桥局一样,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中交二院、省交规院、省交投、市城投纷纷入驻汉阳,已然形成集聚效应,未来,一个国家级的路桥设计建设之都将挺立。

  还有更多优质企业在加速汇聚。今年,世界500强排名64位的意大利忠利保险参股的“华欣保险公司”已在汉阳注册落户;全球零售业巨头7-eleven湖北总部已在汉阳注册,预计2年内在全省落户50家以上店面。

  创新

  驱动

  “汉阳造”转型升级

  不断求变

  11月初,武汉市各区前三季度重点经济指标和重要工作项目“成绩单”出炉,汉阳区在中心城区综合排名第二,勇夺“榜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一。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2018年,取得这个成绩并不容易。从经济结构看,武汉中心城区横向比较,汉阳的工业比重最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新汉阳造”不仅延续历史荣光,更面向未来焕发生机,从2000年至今,汉阳一直在直面和探索。

  “2001年,汉阳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重振‘汉阳造’,产业结构要调整,城区功能要转型。”汉阳区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振“汉阳造”是对汉阳整体形象的再创新、再塑造,是一个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的过程。

  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是关键路径。

  汉阳坚定“工业强区”,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食品医药、轻工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食品医药方面,代表企业有百威啤酒、味好美、福达坊、天龙黄鹤楼、健民药业等,打造了特有的“舌尖上的汉阳”;金牛经济、苏泊尔、四新铜业、西高电器为代表,轻工材料产业稳健增长;以东本二厂、东风雷诺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让“车轮上的汉阳”也形成特色。

  面向高质量发展,汉阳企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大力支持。汉阳区落实“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鼓励企业围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仅今年1-9月,全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3亿元。

  今年,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建成开街,恢复传统药号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健民药业立足传统文化突破创新;武汉黄鹤楼酒庄暨酒文化博物馆也在今年正式落成,黄鹤楼酒业不仅酿出美酒,更酿出文化。

  “汉阳造”是工业品牌,更是文化品牌,当城市中心区域的工业迁移,留下的工业遗产如何利用、蕴藏的品牌精神如何发扬?十年前,汉阳在保留龟北路片区工业遗址基础上,将原824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的闲置厂房“整旧如旧”,以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主线,创建了“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发展十年,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已集聚广告创意、影视制作、艺术设计、新媒体技术等四大类3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

  琴台、月湖、龟北片区,将形成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面对武汉从“三镇时代”进入“长江时代”的机遇,积极打造“历史之城”,奔腾“长江文明之心”,进一步加强文化底蕴挖掘、市政设施配套、文化产业导入、旅游资源整合,让文化产业成为汉阳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增长点。

  招商

  引才引智形成特别

  “这里是汉阳,听琴台的曲声,走文明的旅程,看汉阳,龟蛇睁开了睡眼,它时刻在蜕变……”这是武汉传媒学院大学生潘文博和学长陈志维为汉阳写的说唱歌曲《汉·young life》。“90后”潘文博是家住汉口的武汉伢,期待在汉阳获得更好发展,他说,“汉阳很适合年轻人,文艺清新又越来越有活力,既能奋斗创新,又能感受美好生活”。

  “汉阳有工业基础和产业能力,同时又是武汉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刚落户龙阳湖健康谷,这是一个由著名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国家级专家周发松博士及其研发团队共同发起设立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服务公司,董事长周发松看好在汉阳的发展,希望利用高科技来打造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和“绿色基因+”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给人们的印象,是古老而静默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聚力发展,今年,在武汉市第二批基层作风巡查第四组和市营商环境专项巡查第四组的指导帮助下,汉阳正通过一系列拼搏赶超的切实举措,让招商招才、引资引智打造出特别的“汉阳气场”。

  2018年,是汉阳区招商引资洽谈项目最为优质的一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500强、民营500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前8个月就接待了中国金茂集团、小米科技集团、中诚信集团、京东7fresh集团公司、中电建集团、海尔集团、浪潮集团等重点企业180批次。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在谈项目79个,新增签约项目15个,累计签约金额达1049亿元。

  擦亮“新汉阳造”品牌,加强产业培育和加快转型升级是汉阳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围绕核心产业做文章,补上创新发展中的薄弱点。目前,联想控股旗下正奇供应链金融管理有限公司和国正科技金融有限公司已在汉阳开业运营,多家金融企业如美国史带保险服务公司、钜派集团华中总部也成功签约。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智能制造产业等领域正在形成企业集聚效应。

  创新驱动发展,汉阳“求贤若渴”。汉阳有深厚的“工匠精神”传承,中铁大桥局、九州通、健民药业等企业集聚了大量人才;同时,在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的征程中,汉阳主动出击,走出去、引进来。

  今年,“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项目落户武汉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该项目就是武汉市“双招双引”代表团、人才工作代表团赴丹麦开展工作的落地成果,由丹麦引入汉阳区。仅今年前三季度,汉阳就引进了张启发、陈湘生、陈可冀等9名院士。

  不仅“拔尖”,更要“壮身”“强基”,汉阳着力构筑人才“金字塔”。截至目前,汉阳共引育包括30名院士、15名国家和省级专家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近200名,筹措大学生保障性租赁房1729套,大学生新政实施后落户3.3万人。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招才引智绩效目标考核排名中心城区前列。

  策划:中共汉阳区委宣传部   撰文:肖娟 刘晶晶 黄璜 曾建 屈光明 范朝阳 姚远 吴桐 李磊 杨锦逾 潘

   

    数据看汉阳

    改革开放四十年,汉阳借改革春风,奏开放劲曲,谋强区之策,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面对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挑战,汉阳始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国民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多倍数增长。

    通过可以掌握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从1998年至今,变化就已经翻天覆地:

    2017年,汉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8.31亿元,是1998年的66.04倍;

    2017年,工业增加值完成640.01亿元,是1998年的122.1倍;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95亿元,是1998年的95.8倍;

    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9.72亿元,是1998年的52.9倍;

    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6156万美元,是1998年的76.9倍;

    2017年,市场主体达到19552户,是1998年的7.8倍;

    2017年,个体工商达到54565户,是1998年的12.7倍;

    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138.97亿元,是1998年的84.1倍;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63亿元,是1998年的7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