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劲崛起,成绩亮眼
发布日期:2021-12-16 08:52:55 文章来源:招商武汉“改造前,单条生产线需要85人来完成产品从投料到封装等一系列工作,改造后,单条生产线只需5人,减员超过90%。”12月10日,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走进凡谷电子5G产业园,该公司副总经理刘烺介绍,去年10月投用的行业内首条全自动5G介质产品生产线,实现了所有设备工业互联,形成3.6万件的日生产能力,预期每年可新增产值3亿元。


夯实制造之基,锻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未来五年,武汉将大力“建链、补链、强链”,继续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式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 聚力强链补链延链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致力于在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小尺寸半导体显示面板基地,在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武汉打造‘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贡献力量。”12月初,TCL科技宣布在武汉扩建第6代LTPS LCD显示面板生产线(t5),总投资150亿元。
不只是TCL,今年以来,武汉加强产业发展谋划,落实产业链“链长制”,构建“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制定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路径。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北斗、氢能、网络安全等五大前沿产业不断壮大。

据近期发布的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武汉已聚集“光芯屏端网”核心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500余家,2020年产值约2600亿元。
2021年3月24日,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武汉市青山区,携手武汉市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围绕“智能汽车产业升级”目标开展全面合作;12月10日,芯擎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发布车用芯片品牌“龍鹰”、首款7纳米高端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
借“东风”、定军山、绘“岚图”,在武汉经开区,一批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被誉为新能源汽车“最强大脑”的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投产,投资百亿的东风云峰项目落地,高端跑车品牌路特斯全球总部动工,小鹏汽车、中航锂电等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快速涌入,助推武汉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 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
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在武汉TCL华星t5项目牵手光谷的两天之后,12月5日,在武汉经开区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国内目前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正式投产。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武汉再下一城。

去年7月,国家电投集团在武汉经开区启动“国家电投集团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建设,项目一期和二期累计投资70亿元。据了解,继质子交换膜产线投产之后,燃料电池电堆及膜电极产线的建设也将启动,2022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国家电投集团在武汉经开区的氢能产业布局具有高度的战略前瞻性,此次质子交换膜生产线的投产,是武汉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也将为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清杰说。
近年来,武汉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滚动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产。今年,华星t5、新芯二期、黑芝麻、科大讯飞、上汽通用第三代电动车、统信软件、奇安信等企业和项目落户,创维MINI LED产业园、迈瑞医疗开工,京东方10.5代线、康宁实现满产,长存一期达产,火箭总装总调中心、武生所新冠疫苗扩能等投产,与华为公司深化合作全面推进。
■ 一批国家级成果喷涌而出
制造业创新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揭晓,武汉两位专注芯片领域研发创新的青年创业者获奖,他们分别是聚芯微电子创始人刘德珩和华引芯董事长孙雷蒙。
聚芯微电子是国内极少数掌握从像素设计、定制化工艺开发、混合信号电路设计到系统解决方案全体系技能的芯片设计公司,去年发布国内首颗自主研发、背照式、高分辨率、用于3D成像的飞行时间(ToF)传感器芯片。同样位于光谷的华引芯则主要致力于高端LED芯片及光源的设计、研发与生产,于2019年首发了全球可量产的最小尺寸Mini LED产品,打破国外厂商在高端芯片和光源的垄断格局。
以聚芯微电子、华引芯为代表,过去5年,武汉高新企业数量持续大增长,年增幅超25%。2020年,武汉高企增量居全国第四,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获历史性突破。一批国家级成果创新涌现,800G超高速光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在汉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全国首款自主研发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5G刀锋折叠屏手机、替代进口的国产新型显示喷印装备等一批创新产品相继在汉问世。
今年,武汉狠抓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成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持续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武汉的核心竞争力。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自然科研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武汉与中国其他8个城市或都市圈入列全球前50。

■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
武汉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11月20日,继首届之后,华为再度亮相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重点展示了基于5G等联接技术与云、AI等的融合,使能制造、化工、水泥、电网、地铁、港口、水运等多个行业的场景应用。
这一年间,华为在武汉上演了多个“全国首个”:落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启用全国首个“城市一朵云”,助力武汉建设全国首个F5G行业应用示范城市。这一年间,已经落地武汉多年的华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鲲鹏入汉构建百亿级产业生态,一年产值翻20倍。
以华为为代表,5年来,金山、浪潮、腾讯、阿里、中国电子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相继落地武汉,九州通、良品铺子、小药药等本土龙头企业快速壮大,亿咖通、芯擎科技等数字经济“独角兽”浮出水面,武汉已成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重镇。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武汉掀起数字经济发展热潮。在光谷,新投入使用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实现满载,众多数字经济企业发出算力申请;在车谷,在10毫秒量级时延的5G网络下,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一期已经建成。在武汉发布的首批271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中,“一键炼钢”“远程手术”“零接触式智慧药房”已成为现实。
数字经济的新兴赛道上,武汉正深入贯彻致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贺信精神,推进数字经济“573”工程,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目前,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占比超过40%。
■ 建成灯塔工厂1家、智能工厂56家
“武汉智造”加速迈向“世界智造”
在武汉,5G+工业互联网正在重塑产业生态,全面赋能“武汉制造”。近日,武钢有限斩获全国5G应用征集大赛一等奖,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工厂已开通5G宏基站49个,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5G企业内网。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岚图5G工厂、凡谷电子5G工厂、马应龙5G工厂等一批5G全连接工厂也在快速推进之中。

周五之约,步履不停。截至目前,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已连续举办60场。近3年来,武汉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诊断服务企业2158家,改造765条数字化产线,建成灯塔工厂1家、智能工厂56家。最新获评“全球灯塔工厂”的武汉富士康,通过大规模引入先进分析和柔性自动化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86%,质量损失减少38%,交货周期缩短至48小时。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锚定未来,武汉将瞄准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目标,聚焦未来工厂梯队建设,力争再利用三年时间,诊断实施 1500项技改项目,建设1000条数字化车间、100家智能工厂、10 家标杆智能工厂、若干家全球灯塔工厂,初步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工厂——灯塔工厂”四级未来工厂梯队建设模式。
■ 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828家
服务万企当好“金牌店小二”
“心力衰竭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现在有1000多万心衰患者没有有效的救治方案,我们研发的‘心房分流器’能够让患者心功能有10%以上的提升……”今年11月,武汉唯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心力衰竭创新解决方案——心房分流器”获得第六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组二等奖。据了解,这款心房分流器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心衰介入治疗前沿器械。
不只是唯柯医疗,华砺智行、依迅北斗、湖北沃可智能科技等多家武汉企业都在“创客中国”的舞台上成功“出圈”。这些“小巨人”,正是武汉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武汉以中小企业成长、服务体系建设、“专精特新”发展为抓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今年11月,全市累计规上工业企业3062家,比上年底增长3.9%,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7.5万户,同比增长12.1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828家。
为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武汉出台“专精特新”行动计划,计划到2023年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超过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