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各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发布日期:2022-03-08 08:44:20 文章来源:招商武汉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说成绩、话挑战,定目标、谈任务,在武汉市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踔厉奋发、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武汉通过“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让市场主体感受到便捷、高效、贴心的政务服务。大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等目标,有了更多的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暖心话语鼓舞人心,也给武汉企业界增添了更多战胜困难的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这让有良好的人才优势、丰富的科教资源的武汉,未来发展更加充满希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代表委员持续关心关注武汉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一起来听听他们提出的建议~
武汉城市发展能级应有关键突破
创新是核心,数字经济是关键力量
2021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希望武汉勇担使命、加压奋进,加速迈向GDP 2万亿大关,实现城市发展能级新跃升。
以创新为中心配置要素资源
今年虎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武汉宣布区级经济新关键词——“2210格局”:今年力争新增2个千亿区、1个2000亿区,并印发促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增强该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推动全市全域自主创新发展。该区也表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向3000亿元目标冲刺。
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专家学者、代表委员们认为,武汉实现跃升的关键点在创新,增长点在数字经济。
“近两年,人福接连上市2个代表着新药研发的最高水平国家1类新药,但收获期前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研发期。”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汉生分享了人福医药多年持续创新投入的故事,他说,人福曾经连续八年投入十几亿元持续创新,却没有出任何成果。近5年,研发投入已高达近30亿元。“如果前期不投入创新,连进入市场的机会都没有。”
周汉生说,从0到1,一个企业要获得跨越“S形曲线”的二次增长,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创新;一个城市要跨越经济发展的能级关卡也是如此,只要咬紧牙关、久久为功,凝神定气抓创新,增加经济“含新量”,能级的提升将水到渠成。
“从最初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为核心竞争力,到通过招商引资做大产业规模体量,如今,以创新要素为中心,已成为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说,武汉如何集中力量干大事?并不是83所在汉高校院所的简单加合,而是必须通过搭建国家级的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以事业平台来集聚人才。同时,将行政力(因国家布局已存在的科教存量)、市场力(企业、企业研发力量)及社会力(年轻的“双创”主体)聚合。
“从1.77万亿到2万亿的增长空间,很可能出现在数字经济的破局。”丁烈云分析,目前,武汉数字经济占全市GDP比重已超四成,且工业基础良好,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都极具潜力。他建议,武汉应当考虑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形成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广阔的前景,这是武汉快速跃升的新机遇”。
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双循环枢纽
“只有坚定发展主线,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看好武汉经济潜力。他说,武汉是优势产业非常明晰的城市,需要做的就是突出主业、抓好创新储备,“尤其武汉工业基础雄厚,高科技企业增速很快,只要潜心持续培育产业,通过‘建群入圈’加强产业协作,跨入2万亿量级指日可待,GDP的韧性也会更足”。
武汉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发展能级、创新能力、产业实力、枢纽功能、生态品质、治理水平“六个新跃升”。同时明确,要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如何实现?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认为,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唯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交通便捷、经贸繁盛、腹地广阔、拥有较完备的轻、重工业体系和领先的现代科技产业,但目前,“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空间枢纽作用”还贡献不足,首位度与辐射力还不够,金融、物流等要素集聚辐射功能还有所欠缺。
“目前,武汉的GDP相当于上海的41%、北京的44%、深圳的58%。”巴曙松认为,武汉丰富的智力资源还有待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还需加大力度,交通区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还要继续优化改善,这些也正是武汉未来成长的巨大空间。以交通为例,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发达,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广阔的经济腹地,目前更要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大宗商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物流金融等,做强枢纽功能,提升武汉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必须丰富GDP的内涵,增强科技含量、低碳质量,并向绿色GDP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跑赢GDP的过程,也必须是提升城市能级、塑造城市品质的过程。能级越高,表明城市具有更强竞争力;品质越高,表明城市具有更优吸引力,对周边地区有更强的辐射带动力。提高武汉的能级,是武汉市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带动武汉城市圈发展、促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具有重大的意义,要通过建设科教强市、交通枢纽城市、数字化城市及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等,让GDP更有发展质量、更具绿色内涵、更富民生温度。
为促消费扩内需建言献策
打造国家级展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汉交会彰显了武汉商贸物流产业优势
“内联九州,外通全球。武汉自古就有‘货到汉口活’的商业传统,近代也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能够更好地发挥消费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说,他在两会上提交建议,希望国家支持举办中国武汉商品交易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2021年7月,国务院首次批准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
阎志说,武汉是全国有影响的会展之都,重要交易展会凸显国际化消费带动力,对武汉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有重要的作用。从2020年起,全球数字贸易大会暨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连续两年在汉举办,成为武汉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商业交易展会。汉交会影响巨大,引发了全国同行和社会极大关注,彰显了武汉商贸物流产业优势,也体现了武汉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汉交会也同时为武汉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商业消费场景的创新、促进数字贸易与实体交易紧密结合,加强贸易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阎志建议商务部、工信部、工商联与湖北省政府共同举办中国武汉商品交易会,打造为双循环第一会。同时吸引全城市民、商贸企业和市场主体参与,成为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和突破口。展会吸引全国、全球消费品牌、优质商业资源、消费新模式汇聚内陆“新沿海”,以重要节点激活全局,畅通商品和要素的循环,为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夯实基础。
武汉应发挥区位优势形成更有效内外循环
“北京有服贸会、上海有进博会、广州有广交会,都是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展会。”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刘自明说,武汉还没有国家级大型商贸展会,他认为,支持汉交会成为国家级商品交易展会十分必要。
刘自明介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五个评估指标体系,分别是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五个方面。举办国家级汉交会就是提升商业活跃度、消费繁荣度指标,“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的重要支撑”。
“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武汉既有的优势资源的作用”,刘自明说,比如九省通衢甚至通向五大洲四大洋的陆海空交通区位优势资源。这个资源表明武汉不仅对国内的市场有吸引力,国内市场上的优势产品都可以集聚到武汉,可以通过武汉卖向全国。通向全球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全球买卖优势产品,形成有效的内外循环。
刘自明说,支持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武汉为中心,向中国内陆省份城市延伸,它其实带动的消费并不仅仅是在武汉,也许中部几个省市的名优产品都可以搭上武汉这个国际消费中心的巨轮走向世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推动、倒逼武汉以及国内很多城市努力打造自己的名优品牌,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还可以吸引、引进国际著名品牌,在武汉在国内城市进行深加工。让更多的著名品牌吸引国内外的消费者,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建言升级国际物流功能
把武汉打造成中欧班列区域枢纽节点
汽车零部件、服装、防疫物资……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全世界。2021年,中欧(武汉)班列累计往返455列。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四医院院长王岚建议,随着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建议将武汉打造成为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
王岚介绍,2012年10月,武汉开通“汉新欧”班列,成为继“渝新欧”之后,全国第二个开通的中欧班列。2014年至2018年,“汉新欧”处于快速发展期,发运规模逐年上升,年发运量排名全国前五。中欧班列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国际铁路货运通道、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通道,初步形成了畅通欧亚经济循环的要素流通通道。202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一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工作,确定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经过多次调研,与相关部门交流讨论,王岚建议,支持武汉中欧班列区域枢纽节点建设,争创第二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武汉市具有区位交通和水铁联运的优势,将武汉市纳入第二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范围,与第一批西部内陆枢纽节点可形成优势互补。”她说,融入“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我市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王岚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运和空运受到巨大冲击,中欧班列利用国际铁路联运分段运输的特殊优势,成为国际物流运输的重要选择,既稳定了国际供应链,也有效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战略通道作用。
据统计,2021年,湖北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374.4亿元,中欧(武汉)班列运输的货物总值仅占2%。当前湖北省外贸产业对班列的开行需求旺盛,现有线路计划与需求差距较大,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出口需求。王岚建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在线路计划方面进一步强化对武汉的支持力度,2022年增加中欧(武汉)班列图定线路资源,助力中部地区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岚说,加快中欧(武汉)班列发展是盘活武汉产业优势的重要举措。“中欧班列缩短了中欧贸易时空距离,对我市外贸和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她举例说,我市重点发展的“光芯屏端网”产业的产品适合通过班列运输,物流需求旺盛。
“加快中欧(武汉)班列发展也是完善武汉功能布局的重要构成。”王岚说,中欧班列是江海联运和空运之间的必要补充,是完善公共性国际物流功能的关键举措。
2012年10月
武汉开通“汉新欧”班列,成为继“渝新欧”之后,全国第二个开通的中欧班列。
2014年至2018年
“汉新欧”年发运量排名全国前五。
2020年
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一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工作,确定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2021年
中欧(武汉)班列累计往返455列。
END
策划:武汉市商务局
图文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张雪雨
审核把关:陈新建
【本文由招商武汉综合整理 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 全球首个数字化电池资产运营公司在汉落户
- 下一篇: 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武汉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