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建新格局——上海武汉的新时代之约
发布日期:2023-06-20 08:40:02 文章来源:投资武汉上海人朱奕丞常以“武汉人”自居。因为妻子是湖北人,2014年,他在武汉购置了房产,开启上海武汉的“双城生活”,孩子在武汉读书,自己一年有1/3的时间在武汉。
朱奕丞说,同为长江沿线的重要城市,上海和武汉“太像了”,“历史上就有‘大上海’‘大武汉’的说法,如今两个城市也是经济繁荣、往来密切,商贸在全国排在前列”。
同饮一江水,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慕名而来。沪汉深化合作,共赴新时代之约,这是对两座城市一如既往的信任,也是对共享全国统一大市场机遇的看好。
武汉上海同饮一江水。记者苗剑 摄
“汉口路”“上海邨”相依相融
“汉口上船,两夜三天,上海那边,舅舅十六铺码头接人”,武汉作家池莉曾这样回忆去上海的经历,“因是喝长江水长大的,长江沿岸的城市,都有稔知感”。
朱奕丞第一次站在武汉长江边上时,立刻咀嚼出了“稔知感”。他因来汉开办实业,在汉定居,将家安在了长江边上,“两个城市都是长江穿城,上海有里弄,武汉有里分,上海有汉口路,汉口有上海村”。
他口中的“上海村”又名“上海邨”,位于江岸区一元街道扬子社区。这里,曾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职工宿舍。彼时,伴着开埠和租界开放,外国洋行在上海设立在华总部的同时,都会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
与沿江大道一排银行旧址紧挨着的,是奔腾的长江,耳畔江汉关的钟声伴随着船舶的汽笛声,似乎穿越百年,还能看到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物货在此装卸、囤积、转运的热闹场景。
2017年,朱奕丞开办睿德长江(湖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阳逻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加拿大高端谷饲牛肉进口业务。
20年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与武汉港合作,开展了以江城港口为中转点的集装箱联运,逐步将武汉港培育成自己在长江流域的货源集散地,并辐射中部,满足了上海口岸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发展需要;
20年后,武汉阳逻港—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天天班航线,已形成一条长江中游航运的主枢纽,从阳逻港直抵上海外高桥,换装海轮后开往中国台湾、东盟(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航线日趋成熟,紧密勾连起武汉与上海、与长江经济带、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
如今,朱奕丞的企业将贸易方向转为“一带一路”欧亚大陆桥,开始做能源环保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他说:“依托阳逻港,我们还有向中亚地区经销新能源车辆的打算。”
阳逻港。城市摄影队龚建国 摄
沪上企业家向“中”看
“这个地方要离沿海远一些。”当曾任霍尼韦尔中国公司总裁的张宇峰回忆新业务选址时,语惊四座。
2003年,霍尼韦尔把亚太总部和中国总部设立在上海,曾得到高速发展。如何保持之前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新的架构下加快创新?霍尼韦尔考虑设立一个新兴市场总部——这样一个地方,要能通达国内市场,要能发散到庞大的消费群体,要有投资环境、创新氛围和人才资源。
在50多个城市的比选中,霍尼韦尔最终选择了武汉。
2020年5月,霍尼韦尔公司新兴市场总部暨创新中心在汉揭牌,运行实体霍盛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诞生,这也是霍尼韦尔公司入华85年来的首个中国本土品牌。当年,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总部开办一年业绩接近4亿人民币,超过预期目标。
“投资湖北武汉两年多时间,霍尼韦尔六大业务成长远超预期”。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余锋说。今年3月,霍尼韦尔把2023年度供应商峰会放在了武汉,这是该峰会首次在上海以外的地区举办。
大武汉,就是大市场。曾经,武汉成为上海与内陆地区之间最为重要的“中转站”,大量经上海而来的商品自此运送至“两湖”和更广阔的地区;当下,一批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家将投资视角锁定中部,武汉成为长三角企业、投资机构进入内陆市场的必经站。
“武汉和上海一样,也是买全国、卖全国的重要商贸之都。”武汉文史馆馆员张笃勤这样介绍。
一衣带水,以复星、上汽通用等龙头企业为例,复星集团在武汉投资布局由来已久,在参与武汉汉正街改造建设时,董事长郭广昌说,复星在一条街上投资这么大的,除了上海外滩,就是武汉汉正街。这里历史底蕴深厚,发展空间非常大。
“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要好。”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鞠卫东曾这样解读上汽通用汽车武汉分公司的设立——充分利用武汉九省通衢与上海国际大都市两城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
如今,位于武汉都市圈的鄂州花湖机场打开“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空中出海口。新兴市场总部、新的空客货机场,为沪汉联动带来全新机遇。
2022年,花湖机场开通的第二条全货运航线,就是鄂州至上海浦东货运航线。
鄂州花湖机场。记者任勇 摄
1+1>2的新链接
在上海陆家嘴,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ROBO-01在集度汽车城市展厅亮相。正是有了强大AI能力支持,“汽车机器人”成为可能。
今年1月,集度武汉总部落户光谷。不到百天时间,集度即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双算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共同探讨AI对于智能汽车产业的全新定义。集度汽车首席执行官夏一平说,集度武汉总部在汉将获得巨大产业资源赋能,有利于集度吸引高精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加速汽车机器人技术研发。
无独有偶。在近期上海举行的第8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上海联影集团展出一款魔方复合手术室,其中的部分手术机器人,正是由其总部设于武汉的子公司联影智融自主研发。
近年来,联影多次参与湖北武汉“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攻坚高端医疗设备关键核心部件,不仅带来数亿元产值,也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和创新成为新纽带,如同奔腾的长江水,将沪汉两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
“地区间的合作,要实现1+1>2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认为,不只是企业的投资选择,城市和区域间的合作,最重要的也是如何实现互利共赢。
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武汉,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新高地。将更多“上海经验”转化成“武汉行动”,双循环下产业链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碳,是一篇新的文章,更是未来武汉与上海更加紧密联结的重要纽带。”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如此建议。
2021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则设在武汉。秦尊文说,这让两地在传统经济文化纽带上,又生发出未来同向而行的新资源和新基础。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长江大保护等共同课题上,两地有条件共同书写更大篇章、有更大作为。
在曾刚看来,在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武汉有足够的底气,更应当加强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在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往来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光谷生物城创新园。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今日推出特刊潮涌长江 共创未来
一水相连,情意绵长。
长三角之于武汉,是学习的标杆,也是上下游的伙伴。武汉之于长三角,是腹地,也是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潮涌大江。当前,武汉正牢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弄潮儿向涛头立。今天的武汉,机会众多,孕育着无限可能。
从两江交汇处出发,我们展示英雄城市的奋进步伐,我们推介活力之城的青春魄力,我们期待共饮一江水的未来新格局。
浪奔浪涌,长江这条母亲河经中三角流向长三角。争先,更争滔滔不绝。
长江经济带新画卷已徐徐展开。从远古流向未来,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大海,也正在期待着沿岸儿女共同唱响一曲长江之歌。
聚世界光 为天下谷
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它曾是“武汉地图外被遗忘的两厘米”,现在它是一座全球瞩目的科技新城。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向光生长、追光前行,沿着光电子信息产业一条主线做大做强,30多年持续发力,它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它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也是湖北乃至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天留下300多名大学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9.5%,市场主体突破18万家。
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全力打造世界光谷,35岁正青春,它一路追光再出发。
▼
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武汉之南,中国车谷。
武汉经开区因开放而生、因汽车而兴。经过32年的发展,武汉经开区在4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62万人口,汇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5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昔日三国古战场,今日发展高地。
作为多项国家战略的承载地、省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武汉经开区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开辟新领域,竞逐新赛道。长江左岸,新城崛起。
▼
长江新区锚定“四新三城”打造未来区域重要增长极
长江新区成立于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位于武汉市东北部的长江之滨,毗邻武汉主城区,30分钟到达天河机场、武汉高铁站和武汉市中心。规划总面积约61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广阔,地质条件稳定,开发建设可塑性强。规划建设武汉长江新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立足实际、谋划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棋眼”,是百年大计、湖北大事,影响全局、事关未来。
▼
共筑中国网谷 点亮创新明珠
国家中部,长江支流汉江、府河从武汉市东西湖区穿区而过。因水而兴,善利万物的东西湖,孕育出革故鼎新、赓续发展的城区品格。
改革创新、持续开放的步履不停。从河湖密布到开荒垦田,从工业先驱,再到国家级开发区,东西湖区创造出城市三次蝶变的奇迹。随着国家唯一“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的落地,东西湖区开启第四次创业,擘画出未来之城的发展蓝图。
国家战略、使命担当,东西湖区积极打造“中国网谷”,以先锋姿态担起国之重器,掀起新一轮产业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依托国家网安基地,着力打造“1+4”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实现全区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南、北两大科技成果转换中心超前谋划更让“中国网谷”行稳致远。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在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过程中,东西湖当仁不让,孕育新机。
同饮一江水,扬帆东西湖。中国网谷邀您点亮创新明珠。
▼
武汉东湖:世界名湖 人民乐园
世界名湖,人民乐园。
东湖风景区坐落在武汉这座江河纵横的城市中心,这里是诠释美丽中国的生态典范,这里是传承楚风汉韵的人文胜地,这里是唱响人、湖、城和谐之歌的诗意慢生活空间。
绿水青山,大城美境。如今,东湖风景区正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正创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奋力打造世界名湖、人民乐园。
▼
百年江岸正芳华
江之所在,繁华所向。
江岸,武汉“天元之位”,坐北朝南看大江,80.28平方公里、108万常住人口,是汉口的老城根,被誉为“汉口之心”。
这里文脉赓续、老城新生,是底蕴深厚的人文胜地。
这里商贸繁荣、活力迸发,是落子布局的兴业宝地。
这里颜值蝶变、品质提升,是舒适怡人的宜居福地。
“潮平两岸阔”的大气磅礴直抒胸臆, 云卷云舒的美景尽收眼底。
天生江岸,一脉风华。
▼
楚中繁盛尽在江汉万商共创卓越城区
江汉,因“江汉汇流、朝宗于海”而得名,因“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而崛起,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百年前,这里“千樯万舶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货到汉口活”,成为“汉口古镇”发源地,也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今天,江汉区是湖北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值逾50亿元,以占武汉市0.3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0%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密度、投资强度位列全省之首。人均GDP三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万美元。
多年来,江汉位列“中国幸福百强区”“中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江汉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厚植优势,补齐短板,精明增长,品质发展,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
汉口之根 硚见未来
汇两江水,聚天下财。
硚口,位于武汉中心城区西部,东接长江,南滨汉水,全区面积42平方公里。自古被称作是汉口的“城市之根、商贸之源”。
这里拥有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风向标”的汉正街、新中国“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古田工业基地,商业繁荣、工业发达。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历史上曾诞生武汉多个第一:第一块肥皂、第一桶油漆、第一盒火柴、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里还先后走出了韩爱萍、伏明霞等15位体坛世界冠军,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
知音汉阳 向潮而新
来到汉阳,就是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赋文脉,闻名中外的百年“汉阳造”工业传奇……汉阳自古就是宜居宜业的宝地、福地,坐拥十山六湖、独踞三镇一方,是武汉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源、工业摇篮,被誉为镶嵌在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颗明珠。
进入新发展阶段,汉阳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位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这里,诞生了三个中国500强企业;这里,吸引了全国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子布局;这里,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排名全省第一;这里,十年净增人口25万人,近五年吸引落户留汉大学生超过10万人。
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宜居宜业新汉阳,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知音”的传承,正在成为吸引各类企业前来投资的一方热土。
▼
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武昌,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中东部,西傍长江,东拥东湖,是一座有着18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
三国时期,这里是孙权建立的军事堡垒夏口城;唐宋时期,这里是东南巨镇鄂州城;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湖广会城武昌城。武昌自古就是县、州、府和省治所在地,是武汉的城市根脉所在。
如今作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是集首府、首善、首义、首创、首位于一体的“五首之区”。
这里既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名城,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之城,又是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滨江之城,还是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的现代都市。
▼
青山绿水红钢城 阔步奋进新征程
贯穿八百里洞庭湖水,万里长江亘古不息地向东北奔流,忽而在此处急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二弯”。古时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地有山独青,故以“青山”名之。
在青山这片水泽之地,孙权驻军演武,宋元大军曾经激战,诗仙李白、诗人陆游也曾畅游。然而,最让这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经苏联专家考察,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十里钢城”由此拔地而起,挺起共和国钢铁脊梁。
鼎盛时期,青山区的工业产值占到武汉的三分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青山区坚持请生态当总设计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一轴两区三城”发展战略,奋力推动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大学之城 圆梦之城
长江之畔,东湖之滨,创新是洪山最亮丽的底色,活力是洪山最鲜明的特色。
作为与北京海淀、上海杨浦齐名的大学之城,武汉市洪山区是全国科教资源三大密集区之一,常住人口175万,是武汉市常住人口总量最多的城区,辖区超过一半的居民拥有大学学历。
这里——
内联九省,四通八达。高铁、地铁、高速、城轨交错纵横,辖区内拥有武京高速客运专线的核心节点——武汉火车站,2小时内可覆盖华中地区,4小时内可直达国内重要城市。
▼
知音故里 开放蔡甸
蔡甸,地处武汉西南,居于汉江之畔,面积1093.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29万。两千多年前,伯牙与钟子期在此一见如故,一曲“高山流水”延绵至今。如今,从知音故里来到吴越故地,从长江腹地奔赴入海前沿,一跃千里山水阔,天下知音相聚首。
这里,区位独特、内联外通,京港澳、武汉都市圈环线、武天、武松、沪渝、汉蔡等6条高速织密成网,武汉西大枢纽、大通道、大交通建成发力。
这里,开放包容、商贾青睐,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两大国际化平台国际企业云集、国际活动密集、国际人士汇集。
这里,环境优越、生态优美,拥有武汉城区最大一站式政务办事大厅,连续3年获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森林公园构成武汉近郊最大生态“绿肺”。
这里,千帆竞发、后劲充沛,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等四大产业集群聚能迸发,先进制造业规模即将跃升千亿量级。
▼
“楚天首县”成中部地区投资创业新高地
千年翘楚,家国江夏。
素有“楚天首县”之称的江夏,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老之城;
也是一座拥有20余所高校的年轻之城。
它,承袭武汉生态气质,“大城大乡大江夏,三山三水三分田”,湖泊面积占全市近一半;
它,文化灿烂底蕴深厚,走出了黄歇、熊廷弼、谭鑫培等名人名家,还孕育了中山舰、江夏黄、湖泗古窑址群等文化名片……
兼古济今,魅力无限。沉稳从容,却又不断翻涌着新浪潮。
▼
大汉口·新空间木兰故里·空港新城
黄陂区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4,户籍人口116万,占全市的1/8,是全国唯一同时布局三大国家级交通枢纽的城区,是湖北省首个GDP超千亿元县域单位,连续四年县域经济规模保持全省第一,是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排名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第52位。
▼
武汉之东赢未来
新洲,位于武汉之东。东连武汉新城,西接长江新区,与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区隔江相望,是武鄂黄黄都市圈东部战略的核心。对标省委、市委发展布局,新洲区加快打造引领带动辐射鄂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新洲,扼守长江中游的咽喉。辖区内升级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心的阳逻港,与天河、花湖两大机场实现互联互通,是中部地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成为中西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对外贸易的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