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维艰 尤须定力——长三角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启示②
发布日期:2023-06-27 08:47:41 文章来源:投资武汉关于创新,人们耳熟能详而又津津乐道的,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18个月会增加一倍。与这种乐观态度相对,也有人提出“反摩尔定律”,大意是:要想获得同样的创新收益,人才、时间等各方面的成本投入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创新可能获得高额回报,但也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尤其需要坚守和定力。
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持之以恒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当地有关负责人向武汉市党政代表团成员展示了一份成绩单:累计获批上市新药30多个,13款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累计获得一类新药临床批件562张;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3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24家;2022年产值达1368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
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2年11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在全国211个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综合竞争力名列第二。2006年,当苏州选择将生物医药作为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时,外界简直难以想象。一方面,苏州没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几乎是从零起步;一方面,原创新药从产品设计到获批上市,周期之长人所共知,初创型研发企业实现盈利往往在10年以上,而前期则需要政府大量投入。
苏州工业园区。
认准了就干,十年磨一剑,一张蓝图绘到底。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全球延揽人才;引进大院大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引进世界顶级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十个一”服务模式,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0余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园区成功的核心密码。“如果当年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不可能做起来。”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一种共识。(详见>>>)
从空中俯瞰昆山。
几乎同时,昆山将小核酸生物制药纳入到当地产业发展布局之中,一开始就提出“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其间,昆山历经了6任市委书记、4任市长、8任分管副市长和3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但发展小核酸产业的初心从未改变。如今,昆山小核酸产业园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基地。
创新面向的是不确定性的未来不能斤斤计较,该投入就得投入
对许多互联网使用者来说,5G网络还未普及。而早在2018年,江苏省就在南京投入100亿元,首期划拨江宁无线谷10000平方米科研用房,挂牌成立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重点围绕6G、未来网络、普适通信、内生安全等布局一批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紫金山实验室。
“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指着张贴在实验室大楼的16个大字,向代表团成员展示这家硬核科技实验室的使命与目标。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对于重大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是它的常态,没有谁敢轻易断言成功。志气、骨气,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在刘韵洁院士的描绘中,未来网络是开放的智能的网络,好比网络里有高速公路、高铁、飞机,更快速、更稳定、更安全、可定制。理想还在通往现实的路上,实验室已经捷报频传:2019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正式发布;2020年,毫米波相控阵系列成果发布;2022年,完成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通信试验,一度刷新全球太赫兹无线通信领域的最高实时传输纪录。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带来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但并不是说产业收益只在技术突破之后才发生。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其溢出效应就足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紫金山实验室目前的技术研发,已经在帮助南京相关企业提升无线系统设备及无人机的产量和安全性。目前,南京市围绕实验室创新策源功能,正在建设紫金山科技城,远期规划面积达53平方公里,目的就是抢占未来网络产业制高点。(详见>>>)
张江科学城。
重大决策,需要慎之又慎。但面对未来方向,更需要果敢决断。彷徨观望、犹豫不决,则意味着机遇的丧失。当各地还在对元宇宙概念津津乐道时,上海就将其写入地方“十四五”产业规划,明确以“张江数链”“漕河泾元创未来”两个元宇宙产业创新园为核心,培育元宇宙创新生态,构建元宇宙技术从底层到应用全链条布局。今年6月出台的《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面向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政府长周期科研支持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活力。
创新是不断迭代的进阶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久久为功
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连续7年名列榜首。29年间,苏州工业园区由一片阡陌乡野变成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的“园区经验”,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一起,被誉为苏州“三大法宝”。
苏州工业园区。
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已历经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中国、新加坡共同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大创新,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一项创举。依托新加坡的规划建设理念和首批帮助引进的企业,苏州人开启了园区创业之路。囿于产业发展规律,园区产业发展之初不可避免地从偏低端产业发展起步,当年招商引资入园的12家制造业企业涵盖电子、机械、食品、化工等领域,主要为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21世纪头十年,园区进入跨越转型阶段。园区二、三期陆续开发,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计划先后启动,园区逐渐形成围绕大园区布局专业小园区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进入新时代,园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让园区成功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
从8平方公里启动区到278平方公里建成区,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仅用0.0029%的国土面积,就贡献了全国近0.29%的GDP和约1.84%的进出口总额,正在锚定“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目标,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在当时都是创新,每一次转型又都是革旧迎新,不变的是“争做第一、勇创唯一”的初心。而“坚守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正是苏州“园区经验”的重要一条。
- 上一篇: 来!解锁湖广老字号“青春密码”
- 下一篇: 武昌区街道建起招商共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