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长三角大湾区,武汉看准了这四条路
发布日期:2023-07-18 09:36:53 文章来源:武汉商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萦心系怀大湾区,明确提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7月,总书记考察江苏,寄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登高方能望远,奋楫才能争先。今年5月、6月,武汉市党政代表团也紧锣密鼓地考察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长三角城市,紧盯先进经验,虚心取经问道。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高质量发展的最前线,武汉找到了向更高处攀登的前进之力、奋进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时提出殷殷期望: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这次在江苏考察,无论是到苏州工业园区,还是到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都在殷殷嘱托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长三角、大湾区的一例例鲜活的实践,展现了以科技自立自强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蓬勃伟力。大湾区剑指“国际创新枢纽”,长三角构思科技创新“共同体”,为未来发展换装更高科技含量的“发动机”,是他们的共同选择。
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国家赋予武汉的战略使命,也是武汉赢得未来发展的“制胜一招”。看准这条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耐心,集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就一定能在武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有突破、有进展。
苏州工业园,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从代工贴牌到原创自研,从产业链下游走向产业链上游,从低端制造转向先进制造,苏州的“逆袭之路”,就是一本产业升级带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活教材。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武汉深耕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国光谷”名动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看准这条路,以更大决心、更大魄力,瞄准未来产业,瞄准产业中的高端环节,打造一批更高能级的现代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更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就一定能涌现出更多的“独树一帜”,就一定能爬过动能转换的坡,跨过能级跃升的坎。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城市奋勇争先向前,人民满意才是终点。你有百年里弄,我有粉墙黛瓦。此心安处,方为吾乡。不论中部武汉,还是长三角大湾区,城市发展的现状有别,节奏不同,但人民对美丽城市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在传承文脉中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
看准这条路,在旧城更新、新城规划上下更大力气,花更多心思,城市更新兼顾保护与传承,新城建设注重功能与品质,就一定能让武汉“气质”更好、“颜值”更高,共同缔造新时代韧性宜居的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一起合作实现共赢。
高标准对外开放,是长三角、大湾区从中国经济版图中脱颖而出的法宝。高标准对外开放,绝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是主动开放,走出去式开放。在开放中导入产业,在开放中创新谋变,这是先进者走过的路,也是武汉必须跟进的路。
看准这条路,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树立更高标准,将开放格局、规则、服务意识提高到与长三角、大湾区“比肩为底线,超越为追求”的水平,就一定能将武汉打造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沿海。
- 上一篇: 总投资超580亿元 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主题宣介会成功举办
- 下一篇: 武汉夜经济,全国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