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

老字号大讲堂|一把伞,撑起惊艳时光的东方浪漫

发布日期:2023-10-23 08:57:45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用一首诗让人们迷上了雨中曲折的石板小巷,也爱上了将烟雨隔绝于身外的油纸伞。

在武汉,也有一顶油纸伞,栉风沐雨地走过百年,伫立于天地之间,用匠心匠艺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本期,小浪花为你讲述武汉老字号“苏恒泰”的传奇故事。

清末,汉口商品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百业兴旺,其中不乏一批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作坊。当时汉口的纸伞也颇具声名,与湘、粤、苏、浙等地的纸伞齐名,“苏恒泰”就是汉造纸伞的代表之一,创立人为湖南长沙东乡石门坎人苏文受。苏文受先是在集家嘴一带代客修理雨伞,维持生计,觉得湖南雨伞有缺陷,浙江雨伞也有不足,于是决定自己开店制作湖南与浙江相结合的油纸伞。牌名定为“苏恒泰”,取长久安康之意,既指产品结实耐用,又指能护佑顾客通达四方,安全无虞。顾客购买后,也觉得好用,相互介绍,慢慢有些供不应求。

苏恒泰雨伞

1864年,苏文受租到关帝庙魁斗巷口小板铺面一间,正式开设“汉口苏恒泰伞店”。除了工艺遵循传统以外,苏恒泰油纸伞的用料力求上乘,桐油使用十堰山区的冷榨油,伞面用江西上饶的棉皮纸,伞杆使用婺源的紫竹,改进竹伞跳为牛角材质等。

一整张棉皮纸

五色穿花工艺

上为竹伞跳,下为牛角伞跳

因产品选材精良、坚固耐用,“苏恒泰”在当时的江汉平原一带深受民众喜爱,盛销不衰,最远曾销及东南亚地区。1890年,苏文受病逝,店铺由其子苏云生(第二代传人)继承。苏云生时年尚幼,店铺生意实际由其母苏老夫人管理。出生于浙江余杭制伞世家的苏老夫人参与了苏文受的艰苦创业过程,谙习市场,善于管理,为人也颇精明。在她的经营管理下,业务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工人增加到100人。

闲聊时刻:一年春夏,天旱少雨,雨伞卖不动,苏老夫人便让苏云生想办法多卖点伞,苏云生随口让师傅们在店外做浸了柿漆的“琢伞”来招徕顾客。因天气炎热,师傅们就想着“摸摸鱼”,反复将柿漆往伞面上浸。就这样一晃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因资金运转不开,苏云生就要师傅们拿自己做的伞去卖了抵工资,哪知师傅们拿着这批伞走在半路就被人拦住买空了。原来,这批伞面因反复涂抹过柿漆,油厚质坚,大幅提升了油纸伞的牢固度,敲击会发出如鼓面的“嘭嘭”声,掂在手里更比平时的伞有份量,所以引得顾客纷纷登门求购。原本积压的伞销售一空,这也就是苏恒泰后来的秘密武器“苏恒泰浸油琢伞"的由来。后来,汉正街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苏恒泰的伞,不用撑”,这个“撑”一语双关,既有一掂就知道轻重,也有不用“撑”开伞验货,就知道好坏的意思。但由于柿漆制作周期长,季节短,需人工反复涂抹,导致这“柿漆油伞”成本很高,且顾客大多专挑此伞买,苏云生便在每10把“行货”伞里面掺杂1把此工艺的“琢货”伞,有幸买到此琢伞的顾客犹如中奖一般喜笑颜开。这,不就是古早“抽盲盒”!

1905年,“苏恒泰”油纸伞的月产销量已达到4千到5千把,积累资金4000银元。1906年,苏老夫人实行新举措,采取订立包销合同的方式,扩展业务规模。

1911年前夕,“苏恒泰”驰名省内外,与汉口“叶开泰”、“老九如”、“老同兴”等10家品牌齐名。在1928年的湖北省区第一次博览会上,苏恒泰油纸伞荣获一等奖,“苏恒泰”由此成为名噪汉上的金字招牌。

在随后的纷乱年代里,第三代传人苏荫泉将“苏恒泰”这个品牌推向了中国名伞的顶峰。他16岁来汉口学习制伞全套工艺,19岁便做了接班人,29岁时被推举为武汉雨具协会会长,由他制定武汉地区所有雨具的销售价格,同业不得随意涨跌雨具价格,扰乱市场行情。

修建于1932年的苏恒泰油纸伞店旧址,拍摄于1993年,于2002年被拆除

苏荫泉亲历了中国近代外忧内患的动荡,见证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沉浮。他感悟到,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由企业家自己沉淀出来的。因此他坚持读书学习,阅读各类进步刊物,不断创新生产方式,不断研发新工艺和改良原材料,终于将苏恒泰伞店打造成湖南湖北两省制售,年产销二十万把,产品享誉海内外,在南至暹罗马六甲,西至东欧土耳其,北至朝鲜都拥有忠实客户的著名民族工业品牌。

历经战火,几经风雨。新中国成立后,苏恒泰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新型材质的伞层出不穷,油纸伞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苏恒泰”这个名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第五代传人苏纯、苏雷、苏峰三兄弟有感于先辈创业的艰辛与传统纸伞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决心重新扛起苏恒泰的牌子。苏恒泰这个曾经的汉货精品以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出现,让武汉伢们惊喜交集。

2005年,身为苏恒泰第五代传人之一的苏峰开始到湖南湘潭寻找当年曾在家族工坊中制伞的老师傅,向他们学习制伞工艺。经过10余年磨炼,苏峰掌握了成熟而完整的制伞技艺,将油纸伞制竹、扎架、调桨、褙伞、熬油五大制作工艺保存了下来。

刨竹青

串伞身

熬浆糊

褙伞面

上桐油

20118月,“苏恒泰商贸有限公司”成立,承接祖业经营手工油纸伞系列产品,新“苏恒泰”正式复出,积极进行非遗文化传播活动,陆续推出了多个油纸伞系列产品,并多次获得各项省市荣誉——

2015

苏恒泰”油纸伞被作为特别礼物,赠送给到访中国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和皇后马蒂尔夫妇。

2021

苏恒泰”荣获湖北省商务厅颁发“湖北老字号”荣誉称号。

2014

苏恒泰”产品获得武汉市旅游局“武汉礼物”的认定。

2017

苏恒泰”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苏峰被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恒泰”获得的双重省级荣誉称号奠定了“苏恒泰”老汉口名优产品的品牌地位。油纸伞作品先后被湖北省档案馆、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永久收藏。如今,在南泥湾大道江城壹号文创园内的硚口区非遗展示中心里面,用真人比例的蜡像,栩栩如生勾勒出昔日“苏恒泰”人精细制作油纸伞的生产场景。

百年沐风雨,只手擎乾坤。”这不仅是苏恒泰的口号,更是苏恒泰代代传人的真实写照。苏恒泰在一个半世纪中承载了太多武汉故事,也见证了“敢为人先、诚信经营”汉正街商根文化的生发蓬勃。

近些年,汉服、马面裙这些传统服饰频频出圈,竹编、榫卯、印染等传统手工艺也火遍了海内外各大视频网站。相关数据显示,传统中国工艺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重要的“社交符号”。曾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古老油纸伞,该怎样走向年轻化、创新化和实用化?

湖北绿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威认为,需要对品牌产业进行梳理和规划,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优化

1对产业定位进行梳理。传统手工艺品与文旅产品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手工艺品要考虑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还原,定位于高端精品;文旅产品则考虑流通性,跟注重形象记忆与产品经济性,工艺复现不是重点,文字图案等设计要根据受众及快消品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对产品研发进行规划。传统非遗产品与文旅快消产品要分列开发,传统非遗产品要在继承与还原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表现武汉的自然人文风貌,突出“以古见今”;文旅快消产品要在继承与还原传统油纸伞形象与符号的基础上,与动漫、娱乐、音乐、嘻哈等时尚元素相结合,表现武汉的活力与风尚,突出“借古尚今”。

3对发展战略进行优化。市场拓展与文化传播应协同发展,市场拓展要在非遗文化的支持与滋养下进行深耕,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拓展受众,既要兼顾传统受众人群,还要通过符号化、形象化与图案化的文创产品扩大其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度;文化传播要在文化环境的孕育与滋养下进行培育,在文化提炼的基础上传播核心价值观,既要兼顾传统物质文化载体的传播特色,还要提炼其非物质文化内核通过油纸伞符号、形象与图案在日常常见产品上的设计表达或再现扩大其文化内核的传播范围,降低传播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