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回全国前十!
发布日期:2023-11-01 09:29:36 文章来源:投资武汉一个半月前光谷首次认定1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相隔一天数字零售领域独角兽多点数智华中总部落户光谷……
充满活力的光谷。
长江日报调研组发现,从2016年诞生首家独角兽企业至今,武汉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之路经历了“雄起的高光”“成长的烦恼”“奋起的担当”,走出了一条U形曲线。武汉独角兽群缘何异军突起,因何一度消失,而又三镇开花?长江日报调研组持续7年跟踪,历时5个月调研,深入武汉数十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走访,探寻背后的创新场景。
01武汉排名重回全国前十
10年前,投资界提出“独角兽”的概念,用来定义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最新全国独角兽企业地图上,武汉7家独角兽企业、1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黑芝麻华山系列A1000芯片。
估值155亿元,黑芝麻智能成为芯片领域“超级独角兽”,也是青山区首家独角兽企业。成立之初,黑芝麻智能即剑指难度极高、极为复杂的自动驾驶芯片。“要在技术上领先就要从核心技术入手,要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技术体系,筑起自己的护城河。”创始人兼CEO单记章说。目前,黑芝麻智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式向“中国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发起冲击。
2022年12月7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两个月前,“武汉造”快舟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圆满完成今年第四飞。同样一飞冲天的,还有市场的期待。科工火箭以90多亿元市值成为新洲“跑”出的首只独角兽。科工火箭工作人员介绍,早在年初的工作会上,已定下主要目标,其中就包括全力推进股改上市。有努力进阶上市“出城”者,更有一群潜在独角兽蓄势待发冲击“进城”之路,展现奋起之势。2023年,武汉这座“独角兽之城”里暗流涌动。
爱博泰克是首次在国内提出“生命科学工具”的概念的企业。
从“瞪羚”跃升为“独角兽”需要多久?爱博泰克给出的答案是一年。2021年底,随着12亿元的D轮融资完成,这家从光谷生物医药领域跑出的高成长企业进阶成功。“在整个行业不太景气的时候,我们一边储备‘弹药’,一边打磨每一个管线的核心产品力。”9月18日,爱博泰克创始人兼总经理吴知才接受长江日报调研组采访时说。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如何后来居上?将科研抗体做到国产第一后,又快速进入分子酶赛道,爱博泰克先后成立了上海张江和美国波士顿分子酶研发中心,引入顶级技术“大牛”,很快奠定了分子酶试剂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优炜芯研发车间。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优炜芯从自研紫外LED芯片起家,到建成全自主化紫外LED产线,如今多款芯片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两年前,优炜芯的订单爆发式增长,有的甚至涨了十几倍。然而,次年的销售数据给优炜芯“浇了盆凉水”。“紫外LED与智能制造和健康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对市场还是充满信心。”总经理王永忠说。“拥抱变化”是这只潜在独角兽的秘诀。今年上半年,优炜芯完成新一轮融资,由清华荷塘、君信资本联合领投。
华砺智行自主研发的智能车载终端系统。
“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上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有不断迭代的能力。”回想创业之初,曾上榜“潜在独角兽”的华砺智行董事长邱志军直言,“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只能不停创新,适应环境。”外拓市场、内抓研发。正因为不停奔跑,刚满6岁的华砺智行已成长为全球车路协同领域头部企业,在全球近50座城市完成双智城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智能驾驶等领域产业布局。
02折翼之痛深深地刺痛着武汉
武汉独角兽的故事,正是从光谷开始。2016年3月,斗鱼完成1亿美元融资。长江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武汉独角兽“破零”的报道,这个“新物种”首次出现在武汉主流媒体中。次月,同在光谷软件园F4栋的卷皮网拿下6亿元C轮融资,成为第二家独角兽企业。一栋楼里“进化”出两只独角兽,全国罕见。
宁美智能化产业园。
时隔多年,宁美国度创始人王洪涛还对一张被称为“‘独角兽’的夜晚”的照片印象深刻。那是凌晨时分灯火通明的斗鱼、卷皮办公室。“压力很大,不努力就会出局!”他感慨。“在武汉,对标硅谷独角兽,寻找武汉独角兽,尤显必要。”同年,长江日报联合东湖高新区、武汉市科技局“寻找武汉独角兽”。“独角兽”成为这座创新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当年8月,“助力‘独角兽’企业一鸣惊人”被武汉列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十大计划”。不到两年,武汉独角兽培育之路走出“雄起的高光”。湖北省网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还清楚地记得:“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公布,包括卷皮网、斑马快跑、尚德机构等在内,武汉5家独角兽企业上榜,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数量上超越了香港和广州,“当时办公室里一片欢腾”。
车谷春笋。
从0到5,武汉独角兽加速集聚的进程仅持续了两年。长江日报调研组查看《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发现,当年武汉仅4家上榜。一年后,只剩亿咖通、药帮忙、斑马快跑3家,孤独地站在全国独角兽城市地图上。武汉已滑落至14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的独角兽数量,均相较2016年增加了6家以上。同年,成都独角兽总产值几乎为武汉的两倍。“武汉独角兽企业实力不进反退,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值得反思。”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副总经理、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一针见血。梳理发现,武汉累计培育出“准独角兽”曾达到40余家。除了像尚德机构这样上市“毕业”的,“消失”的独角兽去哪儿了?
斑马快跑办公室一片繁忙。
“斑马,快点跑撒!”从2017年初登榜单算起,斑马快跑已连续6年入榜,成为一名资深“独角兽”。“创业太难,难到生不如死!”公司CEO李佳在一封公开信中坦言,曾经历三次融资均中途夭折的困境,“资金的紧缺是大环境,创业更加残酷和艰难”。将“斑马纹”刷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街头,曾估值达50亿元的这匹“马”,为什么没从前那么快了?上个月,长江日报调研组试图采访李佳,他谢绝并回复:“现在默默地做市场及准备上市,不想好为人师。”
武创院本部大楼。
折翼之痛深深地刺痛着武汉。2021年5月,武汉市发改委组织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和市金融局针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专题调研显示:钱难找、场景少、缺政策,让不少潜在独角兽企业“很受伤”。长江日报调研组注意到,除了出走的独角兽,缺少原生型独角兽,也是摆在武汉面前的难题。包括极狐信息、蔚能电池、动力再生、空间工程公司等多位潜在独角兽均“背靠大树”。两个月前,武汉首次发布民营科创50强名单,前10强企业中,有4家是大湾区企业在汉布局。“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是长板,只有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活力,才能培育更多本土独角兽。”面对本土民营科技型企业力量的薄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一位资深专家建议,要两条腿走路:“引进来”,浇水灌溉、自主培育。
03新赛道“冲”出大批硬科技企业
十几天前,武汉提出,围绕优势产业加强谋划布局,加快完善人才引进、融资支持、成果转化、场景开放等支持政策,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强化精准精细服务,形成“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梯次成长格局,助力更多独角兽企业在新赛道脱颖而出。此前不久,《武汉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公开征集意见。《计划》提出,新增培育独角兽企业9家以上,总量达到15家以上,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12家以上,总量达到24家以上。完成这一任务的时间,距武汉出现首家独角兽企业,恰好10年。
光谷广场流光溢彩。
“我们非常看好武汉未来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对于近期密集出台的独角兽培育政策,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专家谈道,如今的投资人更务实,更看好硬科技企业。两年前,我市发布首张“965”产业集群发展图。在该专家看来,这一地图为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抓手,也为独角兽企业“蜂聚”指明方向。他认为,经过几年培育,武汉产业家底深厚。纵观全国,独角兽集中在集成电路、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赛道,“与武汉近几年的产业布局重点极其相似”。
唯柯医疗工作人员用钢针穿引头发丝般的镍钛合金丝在磨具上编织心房分流器。
5年前,任职于北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王雪丽,受武汉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尚小珂邀请,与来自上海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工程师陈松一起在光谷创办了唯柯医疗。在光谷医疗器械园区推荐下,这家初创企业先后参与了多场创业大赛和项目路演,很快获得投资人关注。目前,完成5轮融资的唯柯医疗,5款产品进入注册审评通道,其中3款属国内首创。“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助力。遇到困难时,光谷管委会不仅成立专班,还‘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地帮我们解决问题。”王雪丽说,成为潜在独角兽更坚定了公司在汉发展的信心。
数传集团元宇宙图书展示。
刚被光谷认定为独角兽的数传集团已完成了E轮融资,引进了博裕、国寿等国内外一线基金,投后估值达72亿元。“资本市场看好我们的商业模式。”一个月前,数传集团CEO施其明向长江日报调研组介绍,首创的“现代纸书”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纸数融合,更好赋能了出版单位、编辑、读者。他建议,武汉加大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的布局力度,引导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并不缺独角兽,只是在过去几年里,缺少了发现它们的眼睛。”经过摸底排查,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们察觉到,武汉“潜在独角兽”和“种子独角兽”远比想象的多,在新赛道领域,武汉有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冲压车间。
创立仅一年多的路特斯科技成为武汉最年轻的独角兽。加上今年榜单中的芯擎科技、已上市“毕业”的亿咖通,三家在汉“吉利系”独角兽表现亮眼。“独角兽作为创业领域先行者与实践者,对第二、第三梯队的创业者有榜样作用,可以带动身后诸多准独角兽一道成长。”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付宏介绍,青岛正是通过大企业平台孵化独角兽企业,使这一新物种数量实现了从0到14的突破。瞄准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集聚区,光谷加快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力争到2025年,累计新增独角兽企业8—1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5—20家。“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政策有温度、支持有力度、服务有精度,覆盖企业从创业到上市、从种子到成林的各个阶段。”“光谷独角兽培育17条”发布会上,东湖高新区企服局负责人话音未落,台下掌声响起。
云岭光电技术人员在生产芯片晶圆。
云岭光电副总经理安欣说:“这种支持,正是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日前,云岭光电已启动上市辅导,光谷将迎来一个芯片IPO。从成立到国内率先量产高端光芯片,再到成为潜在独角兽、进入上市辅导,云岭光电仅用了5年。“做好我们当下该做的,然后把我们的产品做好。”几天前,一则讲述多家武汉独角兽和硬科技企业故事的视频引发共鸣:你要及时播种,才有未来的收获。为期5个月的调研中,受访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对武汉加快布局优势赛道,出台“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等梯级培育政策表示肯定。“能否持续走出U形发展曲线,有待时间的检验。”专家期待,越来越多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潜在独角兽和独角兽在武汉出现。
- 上一篇: 又一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落户光谷
- 下一篇: 总规模100亿元!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