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也知胃|你永远可以相信的中式甜蜜
发布日期:2024-01-15 09:53:41 文章来源:武汉商务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四季花城的湖北武汉,有一个本地伢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非遗品牌——扬子江食品,长江水、江汉粮、荆楚情滋养哺育了它独特的技艺与文化。本期,小浪花化身导游,带你游览湖北老字号扬子江的历史长河。
武汉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老武汉人的美好记忆。数代传承,造就了扬子江食品品牌。扬子江食品现掌门人梅红运的父辈,早年在汉阳养奶牛并兼带做些糕点。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实行公私合营组建“武汉国营畜牧场”,梅家的小生意被并入其中。
1992年,梅红运子承父业,创办起现在的扬子江食品品牌,从事传统特色食品的开发研制生产。由于产品硬、口碑好,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节”,扬子江都会迎来最繁忙的时候。每天从清晨到日暮,工厂门前的门市部都会化身武昌最有名的美食糕点聚集地。一溜儿排开的,有港饼、桃片糕、麻烘糕、牛奶法饼和荆楚汉饼等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现制的“噔噔”声、炒勺炒瓢的“叮当”声、油料烹炸的“嘶啦”声和拉动风箱的“卟塌”声,伴以香甜诱人的气味儿,汇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
武汉市民、买卖商家和老人孩童们款步闲散于此,选择自己喜好的糕饼,坐在武泰闸前的马扎或板凳上,品尝美食。一幅祥和的市井风情画卷,令人记忆犹新。
梅红运事业起步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力邀湖北糕饼业有一定影响的老一辈师傅加盟,一位是糕点名师李良庆,一位是“拉糖皇后”王玉蓉。当时两位师傅都60多岁了,从十多岁就开始制作糕饼,技艺炉火纯青。
梅红运,中国传统食品工艺大师、中华糕饼研究院研究员、烘焙国家级评委
一代名师李良庆, “拉糖皇后”王玉蓉
经过长期的磨砺,扬子江食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生产的粽子、月饼、京果、酥糖、杂糖和绿豆糕等都很受市场青睐,“小法饼”、“荆楚汉饼”和“麻烘糕”等也声名远播。扬子江也被认定为湖北省首批“湖北老字号”,扬子江传统糕点先后荣获了“中国特色糕点”“中国名饼”“中华烘焙老字号”称号。
扬子江粽子绿豆糕赴澳门展销
外国游客热情购买
扬子江这一老字号,经过四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辛劳工作与传承创新,百年正青春的品牌续写着华丽的新篇章。
2015年,扬子江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李佳琦、朱广权为湖北非遗带货
2016年,扬子江入选第五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迄今,武汉市武昌区共申报成功6项省级非遗项目,扬子江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扬子江食品通过构建广阔的销售渠道、健全的流通体系,产品的延伸力与辐射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拥有全国各地50多家经销商。
扬子江产品覆盖中百、中商、武商、黄商、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大润发、华联、欧尚、永旺、盒马鲜生等近500家大型商超。
“扬子江食品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淘宝企业店”、“抖音店”、“拼多多店”正在快速成长。彭刘杨路、户部巷、昙华林门店及光谷中商世界里店也在加快扩张。扬子江食品被业内推崇为湖北传统食品的引领者。
作为扬子江品牌的掌舵人,梅红运认识到,要擦亮老字号招牌,不仅需坚守古法技艺,更要在传承上有所创新。
2018年,扬子江在江夏建立非遗糕饼文化园和现代化厂房,倾力打造武汉首家集传统文化、旅游观光、糕饼生产于一体的非遗糕饼文化园,将食文化、楚文化、园林文化等结合起来,把工厂变公园、卖场变景点。2019年,文化园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不仅是“扬子江”对食品主业的有力延伸,更是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通过“非遗+旅游”,植入文化教育内容,提高产业的内生动力。馆内分为糕饼文化区,沉浸式让游客体验糕饼文化;喜孝文化区,传承中国传统礼仪,现场通过游客互动,让游客生动体验中国传统抓周、开笔、成长、成婚、拜寿等礼仪;DIY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制作古法糕点;古法糕点品尝区,将中国传统糕饼按照24节气养生学展示,让游客品尝中国健康美味糕饼。
在参观体验中,不仅能增加了游客对品牌的信认,还能加深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食品工艺及文化传承的理解。江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授牌扬子江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基地”,江夏教育局授牌扬子江为“江夏区中小学生(幼儿园)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武汉市科协授牌“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基地以开展传承非遗文化为方向,让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进行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心智体验,参与到社会实践和自然探索当中。开馆至今日,累计接待大中小学生,约5万人次。通过学生的双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活”起来,完成薪火相传的接力
此去经年,扬子江乘着国货崛起的东风,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
在创新求变之路上,扬子江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耕挖掘?
创业讲师、资深投资经理范娟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守住大本营,充分利用本土地缘优势,开展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研学活动,增强本地市民对品牌的知晓度和喜好度,激发社会效应。
2)利用武汉市“大学之城”的优势,与各大高校推出联名款,在七月毕业季、九月开学季或年底校友会上进行品牌的集中曝光。
- 上一篇: 武汉金融招商引资打响新年“第一枪”
- 下一篇: 武汉SKP预计二季度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