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

武汉最“响”的老字号,何以征服世界?

发布日期:2025-09-18 08:38:23    文章来源:武汉商务

纽约交响乐团的后台,一面来自中国武汉的定制抄锣,静静地立在乐器群中。当它被锤响的刹那,洪亮、深远的音波席卷音乐厅,仿佛长江的波涛在异国奔涌——这面锣,名叫“芳鸥”。

它之所以能走进世界级乐团,是因为音准稳定如一、延音绵长悠远,余韵如涟漪般层层荡开、久久不散

位于武汉中心书城3楼的非遗汉锣展厅

从梅兰芳舞台时代的“虎音锣”,到如今西方交响乐团的标配抄锣,“芳鸥”以百年工艺,实现了从东方戏台到世界舞台的穿透。

而今年,承载这一声音传奇的“芳鸥”,正式被认定为第四批“武汉老字号”。它不再只是一件乐器,更成为武汉匠心的代表、中国文化响彻世界的声音名片。

近代以来,汉锣光华渐隐,许多制锣世家转寻他路。但有人不信东风唤不回,出身黄陂高家河制锣村的王长海决意重振汉锣声威。1984年,他创办海平乐器。三年时间,披荆斩棘、逆势上扬,从一个小作坊跃升行业新锐。1987年,工厂迁至黄陂甘棠,引入现代管理,更汇聚一批世家出身的老师傅。汉锣的血脉,从此有了新的心跳。

“芳鸥”品牌名源于1992年,由王长海取自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芳”字,致敬艺术传承;又以江城武汉的江鸥为“鸥”,寓意声传四海、凌云展翅。此名既承传统精粹,亦寄世界之望。

如今,汉锣技艺传承至第五代。王志平作为王长海之子,自13岁起便投身制锣工艺,历经数十载磨砺,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中国制锣大王”。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一句行话,道尽制锣技艺之艰深。在“芳鸥”的家族中,每一面锣都有其独特的声学个性与艺术使命:有空灵澄澈如冰碎风吟、常用于音疗冥想的风锣;有轰鸣如虎啸、为传统戏曲灌注灵魂的虎音锣;还有低沉浑厚、响彻西方交响乐厅的抄锣……

不同的锣,自制作环节开始就有所不同。从熔炼青铜开始,到最终定音,需经历熔炼、锻打、成型、抛光、定音等十余道精密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手感。

熔炼环节,铜与锡以严格比例融合,铸就锣坯的灵魂;锻打阶段,匠人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技法,锤起锤落间厚薄均匀,锤迹如诗行般整齐排列;整平与抛光赋予锣面光洁如镜。

而定音则是点睛之笔——老师傅以耳为尺,以锤为笔,精准调出洪亮透亮、余韵悠长的锣声。

老师傅手工定音,十分考验音感和手法

汉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锣”之一,正因它“吃锤省力、发声洪亮、音准稳定、经久耐用”。每一面芳鸥锣,都是材料学、声学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

正因深谙制锣之道,传承人王志平不断推动汉锣走向国际。他精通传统锻打与定音技法,创新研制出37音云锣、“华夏第一锣”等重大作品,并将西式吊镲远销海外,让“芳鸥”成为世界认识汉锣、聆听武汉的重要声音。

2020年,汉锣制作技艺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著名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在上海举办“武汉十二锣”音乐会,用的正是芳鸥之锣——那一声,响彻全球。

谭盾在上海举办“武汉十二锣”音乐会


1998年获自营进出口权,到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代工生产到摘得“中国驰名商标”……“芳鸥”早已不是一方小厂之名,而是国际乐坛熟悉的中国声音。

如今,“芳鸥”的产品被世界多家顶级交响乐团选用,从柏林爱乐到纽约爱乐,从荷兰皇家剧院到费城交响乐团……武汉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音”。

而王志平依然在坚持更多事:开抖音直播,百万人在线看打锣;自费办班、计划投建传承基地……他说:“百年汉锣,几度兴衰,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

锣,是开幕的声音,是庆典的回响,是暴风雨前的寂静,也是文明深处的记忆。

“芳鸥”一响,知音不绝。它从长江边起飞,向四海而去——传的是历史,是文化,是一个城市匠心的根脉与飞翔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