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临空港高新企业数量五年翻番

发布日期:2020-12-10 10:50:25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正交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在临空港的土地上,随着网络安全产业蓬勃发展,已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临空制造港、网络安全产业港、现代健康食品产业港的三转型。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走进临空港企业 见证缤纷小康路”专栏,走访企业,总结临空港在推进监管方式创新、优化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带您看看临空港经开区小康路上的经济发展强劲动力。

扎根临空港18年

回盛生物成功登陆创业板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的研发人员只有3个人,如今已有75人。”2002年,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临空港柏泉街,经过近18年发展,今年8月24日,回盛生物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湖北首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之一。

企业园区主楼就是研发室,看着数百万的研发机器,作为研发事业部总经理的李硕十分自豪,正是有了强大的研发实力,“我们才能在兽药领域的销售额排名全国前列”。

“我们刚开始在这里建厂时,周边都没有多少建筑物。”李硕回忆道,对于为何选择在柏泉发展,李硕告诉记者,这里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物流。

企业发展壮大后,也曾有搬往光谷的想法。“光谷科技产业园扎堆,这样的环境对于他们这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的确有着吸引力。”李硕说,但从2013年起,公司的管理层对于临空港的信心越来越大。

原来那会儿,李硕明显感觉到临空港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企业的研发扶持越来越关注,开始对于企业科研项目进行补贴。

记者了解到,去年,回盛生物成功申报了研发项目经费,临空港经开区科经局给予一定比例进行配套资金支持,“这笔研发资金支持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

接下来,在临空港的新沟镇,回盛生物投资近4亿元建设的智能工厂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投产。

伸出橄榄枝

工学博士携优质创业项目而来

“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会有一种安全感。”在临空港,有一家充满朝气的高新技术企业——北立传感器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五年前,毕业于中科院的工学博士李龙在武汉到处找适合创业的土壤,“临空港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李龙说,当时曾认真考虑过去市场、技术都很成熟的光谷。“但是作为一家初创型公司,在那里不是很被关注。”

盛邀之下,他和团队入驻了位于五环大道的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这里是国家级产业园,同时又有很好的营商环境。”李龙回忆,由于是首次创业,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区科经局和产业园派人一对一指导,在工商注册、创业辅导等方面进行一条龙服务。

“我们做的就是进口替代产品。”李龙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在气体分析传感应用领域,有90%是进口,而他们做的就是不断占领这部分市场。同样,在医疗呼吸监测、呼吸机传感器领域,很大比例依靠国外进口,“我们北立传感器目前也正在不断突破相关技术。”

很快,李龙便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崭露头角,2016年被评为“金山英才”,2017年便拿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今年复审也顺利通过。

“临空港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会扎根于此。”李龙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有上市计划,未来3到5年的主要目标就是成为一家上市企业。

出台多项惠企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走企业、普政策,是该区科经局的工作人员很常态化的工作,记者走访多家企业也纷纷点赞该局店小二服务精神。

“我们局的每个科室都会对口街道、产业办,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具体情况,争取将每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做到位。”该区科经局发展管理科的相关人员介绍道。

好服务、好政策直接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临空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壮大。2016年至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达到103家、135家、158家、199家。截至目前,2020年有20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到年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实现比2016年翻番。

从传统的农业大区转变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临空港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是诚意满满。近两年,临空港相继出台了涵盖研发投入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做大做强奖励、孵化器众创空间补贴等多项政策,记者走访了解到,符合条件的企业基本都受惠于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