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路特斯在汉建整车厂设企业总部

发布日期:2021-12-23 10:26:29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12月22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经开新区·军山新城看到,冬季的寒风掩不住火热的建设场景,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等一批新落户武汉的高质量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相距十几公里,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正加快建设,准备明年投产。

· 吉利路特斯连续牵手武汉

2018年起,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建设进入大提速阶段,相关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共享热带雨林式的营商环境。

在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路特斯科技公司在汉成立。与此同时,在长江之畔的经开新区·军山新城,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动工建设。

这是继2019年吉利控股集团在武汉经开区动工建设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后,路特斯与武汉的又一次牵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相信路特斯科技能够跑出武汉‘加速度’!”

路特斯是首个将全球科技总部落户中国的超高端跑车品牌。路特斯已有73年历史,是全球著名超豪华跑车品牌,与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齐名。吉利控股集团2017年收购路特斯后,以武汉为起点,开启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

· 完备产业链 产生强大吸引力

在武汉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内,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正加快建设。

“武汉生产基地明年将实现批量生产,首款车型定位E级别超高端纯电智能SUV。”路特斯科技全球首席营销官庆岩介绍,今年底建成的武汉智能工厂是全球首家采用全工序3D数字孪生技术的工厂,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超高端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

随着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智能工厂在武汉“会师”。未来,路特斯的生产、制造、研发、运营总部都将在武汉集聚。

企业落户武汉,就是看好武汉汽车产业链较为完备。路特斯科技表示,武汉拥有7家整车企业和1300多家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悉,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项目建成后,将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加速创新,并面向全球打造超高端纯电智能汽车,进一步填补武汉高端车型研发领域的空白。

武汉正在全力布局下一代汽车,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吉利路特斯为代表,武汉市场主体在做强产业链中,不断发展壮大,升级递增。

· 持续布局 感受“金牌店小二”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心系企业服务”,今年9月,路特斯科技代表江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武汉车都供水实业有限公司。项目刚落户就已通水,路特斯在武汉持续布局,一再感受到像这样的“金牌店小二”服务。

从整车项目,到全球科技总部,路特斯的持续布局,与武汉市场主体持续增加相呼应,见证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路特斯科技向记者表示,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让更多事项从“多次办”变为“一次办”,把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

据介绍,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项目自签署投资协议以来,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帮办中心为企业提供了从政策解读、计划制定到项目建设的系列服务,不仅主动梳理项目报批报建过程中需办理的事项,优化办事流程,还持续跟进项目进展,实地调研项目筹备建设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 武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万户

今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武汉。至此,武汉有了东风汽车集团、中国信科集团和三峡集团三家央企总部,总部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这5年,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09家。

今年截至11月底,武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4.96万户,同比2020年末净增13.64万户。近5年来,武汉年均新登记市场主体18万户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92.34万户,年均新登记18.4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由“十二五”末的86.97万户增加到“十三五”末的141.32万户。

今年1—11月,全市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23.8万户,同比2020年、2019年分别增长39.31%、22.93%。

伴随着市场主体快速增长,背后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加大。

从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到注销退出,由进到出,武汉为市场主体层层松绑,准入即准营,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武汉在企业开办环节做足“减法”,全面实施“210”标准,即两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件)、一天办结、零收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比肩全国先进城市。

在市场开办领域,武汉瞄准“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攻坚推进一批专项改革。为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行政审批部门创新制度,打通行政审批“堵点”,推动“跨省通办、全市联办、就近能办”,使企业开办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试点开展“一业一证”。

■ 小红书点赞:武汉开办企业“高效”

12月22日,位于光谷世贸中心的移动互联创谷产业示范基地内一片繁忙。从2017年7月投入运营,这里相继引进了今日头条、小红书电商平台以及腾讯众创空间、百度众创空间等入驻,形成了规模化的优质互联网企业+孵化空间聚集中心。

小红书武汉第二总部总经理陶芸介绍,小红书两位创始人瞿芳、毛文超都是武汉人,这是一家带有“武汉基因”的互联网新经济企业。这座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能与广阔前景,加上高校林立,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吸引了小红书的加入。企业于2017年在武汉成立了第二总部。

“武汉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在武汉登记注册非常便捷,所有办理流程都实现了‘一网通办’,线上一个渠道,线下一个窗口,非常高效。”陶芸表示。

据介绍,得益于武汉的优良发展环境,小红书武汉公司员工从落成时的70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人。下一步,小红书将继续立足武汉发展壮大。

湖北百牛聚力集团运营总监陈怀冲介绍,集团与百度、东湖高新区三方合作,成立了百度武汉创新中心,2017年在光谷建立孵化器,4年来,孵化的企业已达200多家,涉及领域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陈怀冲表示,这几年,从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企业办事流程越来越简化,过去拿营业执照需要两三天,现在一天不到就能办好,当场打印就能拿到手。除了办事流程优化,还不断享受到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作为光谷移动互联创谷产业示范基地的运营单位,武汉光谷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将继续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优化高新区产业环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李春明

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成为省、市科技创新的重点焦点。

今年2月18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正式启动。长江日报记者从东湖高新区了解到,短短10个月,东湖科学城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国家级创新中心等科技机构和设施陆续落地。

目前,七家湖北实验室已实体化运营。国家先进存储、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三大国家创新中心已建成。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取得重要进展。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前沿交叉和产业转化平台已落地。全国首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开工建设,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投入使用。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两大万亿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1年前10个月,光谷大健康产业收入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0余家。武汉已集聚“光芯屏端网”规模以上企业500余家,并联动北斗、物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量子通信、柔性电子、光子芯片等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领域快速拓展,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

■ “人才+创新”让光谷科创大走廊更具吸引力

“武汉英才、大学生留汉工程、光谷3551等人才工程,让研发创新的生力军尽可能留在武汉,这是武汉抓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认为,为强化科技创新,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人才高地,“有效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成立20多年来,华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武汉市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马新强说,华工科技一直把人才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省、市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背景下,科技企业有了更强的创新动力,武汉特别是光谷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迎来历史机遇期。

最近5年,华工科技每年都会从一流高校至少招聘200位应届毕业生。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青苗、菁英、高管充电坊”三级培训体系,储备大量优质后备人才,开展人才链布局。

同样扎根于光谷,大健康领域的知名企业人福医药近年来展现出强大的创新研发实力。

今年5月,用于成人全身麻醉诱导的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获批上市,这是人福医药自2020年获批全球化药1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以来,获批的第二款化药1类新药。

“创新药的不断获批,标志着人福医药的研发能力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人福医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说,作为一家成立近30年的医药企业,人福医药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为提高和改善人民身体健康不断努力。

大健康产业是武汉着力打造的万亿级支柱产业。李杰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加速推进,让创新资源有效集聚,为武汉大健康产业拓展了发展版图,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人福医药通过加大对创新的重视和研发的投入,实现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提升武汉科技竞争力贡献企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