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小巨人”带动中小企业办大事 增幅全国第一, 武汉新添158个国家级“小巨人”

发布日期:2022-09-09 08:05:50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9月8日在南京举行的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传来好消息,武汉158家企业入围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入围企业数量是前三批总数49家的3.2倍,增长222%,增幅全国第一。新增“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四。截至目前,武汉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207家,居全国城市第七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武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激增,是武汉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优势明显、培育环境不断优化,武汉为注重“含金量”“含新量”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土壤。

武汉此次入围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1/3来自2022年最新一批省级“小巨人”,这意味着武汉优质“小巨人”企业储备量充足。

武汉“小巨人”不仅基数大,好苗子也多。此前,武汉有一半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进入了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国家队里选“尖子生”,一半都入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围的158家企业“小巨人”内功深厚,平均从业时间16.9年,平均自主品牌数量4.2个、发明专利15.3个。158家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个,省级研发机构97个,院士工作站14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

■ 植沃土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已入库1307家企业

如何让“小块头”尽快变成“小巨人”?除了企业努力、国家扶持外,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去年10月,武汉市政府发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这是全国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近几个月,新组建的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正式挂牌,并开始运行。新机构承载新使命,推动“小进规”、引导“规做精”,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做优。

厉兵秣马,尽锐“赶考”。聚焦第四批“小巨人”申报工作,武汉结合主要指标、行业类型等遴选重点培育企业,会同各区实施“点对点”包保服务,开展重点企业申报资料“三上三下”跟踪指导,提高申报工作质量。为更好地提供服务,工作专班加班加点开展申报精准辅导,全天候在线解答企业疑难问题。

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武汉致力于专精特新企业的“选种育苗”工作。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武汉市建立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入尽入”,市、区加强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此次158家“小巨人”均来自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今年,武汉市遴选63家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布服务产品176个,组织专项活动300场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3000余家次,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专利培育、市场开拓、投资融资等全方位“点对点”专业服务。

2022年,武汉市新增省级“小巨人”416家、国家级“小巨人”158家、国家重点“小巨人”13家。截至目前,武汉已形成市级培育企业1307家、省级“小巨人”871家、国家“小巨人”207家、国家重点“小巨人”26家的梯次培育体系。

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武汉掏出“真金白银”助力中小企业成长。截至目前,武汉市区财政发放“小巨人”奖励资金2亿元。同时,“千企万人”“科技副总”等人才项目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千名行长进千企”“千名税干进千企”活动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

■ 促成长

158家“小巨人”年总收入555.58亿元

专精特新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和最具竞争力的细胞。从新晋的1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数据来看:去年,158家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555.58亿元,主营收入平均增长率达到40.97%,为武汉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出了专精特新力量。

武汉“小巨人”正在加速长大。2021年以来,微创光电、回盛生物、科前生物等9家“小巨人”企业先后上市,占全市同期14家上市企业的64.3%。

当前,武汉专精特新企业已在境内上市21家,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28.8%;在新三板挂牌88家,占比51%;纳入金银种子企业247家,占比71%。

新晋国家级“小巨人”武汉聚合光子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功率光纤合束器,为国内知名科技龙头企业配套,2019年公司达到2000万元产值;2020年,公司达到5000万元产值进入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进行重点支持,此次晋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突破“卡脖子”,企业迈上快车道。化学机械抛光是集成电路芯片的一个关键制程,国内抛光所用关键材料CMP抛光垫,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此次新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北鼎汇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制程产研能力的CMP抛光垫供应商,近年来,抛光垫的关键原材料实现国产替代,企业产能得到释放,营业收入实现指数级增长,从千万级迈向亿级,去年营业收入近3亿元。

“我们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是在小型化低功耗芯片架构基础上集成RTK高精度算法,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15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应用在全国的共享单车超百万辆。梦芯科技副总经理方婷介绍,芯片功耗小,在单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就足够芯片供能。

随着“北斗”场景的丰富,武汉梦芯科技增长迅速,近两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61.4%,涨幅惊人。

引导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道路上走远、走深,这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只有努力成为握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才能发挥出专精特新企业的“长尾效应”,用“高精尖”的小产品,开拓出大市场。

■ 强创新

平均每家获得I类知识产权15.3项

“小巨人”奔赴创新主战场,以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武汉“小巨人”们加大力度投入研发,结出科技创新丰硕成果。武汉新晋的158家“小巨人”企业,2020年、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分别为1651.97万元、2230.68万元;平均获得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I类知识产权15.3项,让武汉造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此次158家公示企业平均从事细分市场时间16.9年,拥有自主品牌4.2个。

“我们争取在3至5年内通过和晶圆厂、封测厂深度合作、定制化开发,构建自有可控的晶圆和封测产能,未来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在武汉构建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聚芯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孔繁晓介绍,企业自研的智能音频芯片及解决方案服务已在OPPO、小米、三星等多家一线手机品牌量产,单月出货量超1000万片。

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突破市场困境,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武汉,如聚芯微电子这般,拥有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专精特新中比比皆是。

自己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工厂里也必须要装自己的装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17年只做激光与电池的结合,凭借过硬技术,产品进入国内众多锂电池巨头企业的工厂,实现我国多家锂电池企业站在国际前列,引领世界。

“我们从1996年开始做NTC,产品电极到封装,整个体系都是我们自己完成。”日前,在2022年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暨武创杯“创客中国”武汉市决赛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海法介绍,团队掌握了NTC热敏电阻芯片试验验证、配方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武汉,像湖北开特这样优秀的“小巨人”越来越多,块头不大,却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在一个个特定领域做精、做深、做透,做到极致;取道“窄而深”,突出“精而强”,以星火燎原之势抢占武汉发展新高地。

强优势、蓄后势,潜力巨大。一批国家级“小巨人”补短板、锻长板,为我国实现产业突破作出重大贡献,武大吉奥攻克了时空大数据高效处理和智能服务关键技术,支撑了探月工程三期等重大工程项目;驿路通研制的数据中心用无源器件出货量全国第一;长盈通应用于光纤陀螺的光纤环等产品,打通产品上下游产业链……

■ 多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在武汉,超八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此次158家新入选的企业中,电子信息行业的“小巨人”数量最多,达到52家,占据总数近33%。另外,装备制造38家,新材料27家,生物医药11家,汽车零部件17家,节能环保8家,其他行业5家。

这些企业,往往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在所属的细分行业或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此次入选的158家“小巨人”中,武汉旭日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活性炭吸附设备的核心工艺技术,先后取得了与活性炭、碳纤维尾气净化装置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46项;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为核心技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主攻产业中较为薄弱的上游原材料供应环节。

“武汉市今年专精特新申报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说明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很大成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表示,武汉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奠定了基础,武汉市委、市政府也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强培育库企业的科技、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有力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