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可与大湾区共同构建全链条科创生态
发布日期:2023-05-18 09:06:05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 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关税区,如何融合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高度的协调能力,通过统筹发展完全可以把制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加强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和市场联动等内陆与沿海同频发展的局面,更好提升我国区域产业分工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对国际贸易构成持续冲击的背景下,广东进出口规模仍排名全国省份第一,广东为何能保持韧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势发展是关键。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显著成果,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近日,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邀请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和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分享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先进经验,并为武汉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出建议。
■ 广东外贸出口一季度展现强大韧性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的主体,占比接近60%
长江日报:今年一季度,广东进出口规模达1.84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放大的情况下,为何广东能保持强大韧性?
胡伟星: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排头兵,不仅开放时间早,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有着完善的对外开放机制。另一方面,珠三角是我国制造业基地,并且充分融入了世界产业链,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当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广东外贸增长也就非常强劲。
此外,广东毗邻港澳特别行政区,通过香港和澳门搭建的金融平台、航运平台等对外开放桥梁,广东逐渐建立起了同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使得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处在全国前列,保持了强劲出口韧性。
毛艳华: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多重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也遭遇严峻的外需减弱压力。而作为我国贸易大省,外贸稳增长是广东的头等大事。广东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是在出口方向保持比较好的增长。
为什么出口能稳增长?主要是出口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长动力。首先是出口贸易的市场主体结构调整,大量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的主体,占比能够达到接近60%。另一方面,开放的广东经济较早与全球规则体系接轨,近几年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一般贸易、跨境电商、保税贸易等附加值比较高的贸易成为主要的方式。
另外,从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广东抓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跟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很难扩大的条件下,依靠毗邻港澳的优势,对新兴市场例如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出口市场份额。
此外,在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上,过去广东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纺织、电子,而如今则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这是制造业进一步升级的体现,正好契合当前全球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广东抓住了机遇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超越世界一流湾区
未来突破制度障碍、实现协同发展是关键
长江日报: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来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从世界范围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如何?
胡伟星:从湾区规模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总量上超过了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在产值上超过旧金山,接近并逐渐超过纽约和东京湾区,而且从发展潜力看,粤港澳大湾区今后一定能超越这些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关税区,如何融合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高度的协调能力,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让货物、资金、技术和人员自由流动,实现协同发展,一起把湾区做大做强。
毛艳华: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以来,从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看,不同区域是有不同分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更加强调更好服务对外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港澳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对比之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则更强调区域融合发展,提高经济的集聚度、连通性。
由此可见,大湾区的优势就是国际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两点对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很重要的。
现在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更多强调加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衔接。那么大湾区恰恰就有这种优势,澳门、香港规则跟国际接轨,大湾区可以作为探索国家高水平开放内容的重要平台。
此外,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各具特色、承担着不同职责,能够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这有助于大湾区未来实现世界级城市群、一流湾区的目标。
■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水平开放的样本
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治理
长江日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什么能够为我国高水平开放提供样本示范?它的发展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征?
胡伟星:大湾区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它确实有它的特色,因为它的这些城市都有自身优势。大湾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样本,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每个城市分工合作做了规划和展望。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对外开放上有天然的优势,它们跟国际社会的联系千丝万缕。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高端服务业、航运、对外人才交流,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后勤服务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正是内地城市所需要的。而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中国走向葡语国家的交流平台,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的文化交流基地。
内地的几个大湾区城市也都各有特色,比如深圳的高科技创新、制造业,强调发展科技科研中心;广州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制造业强,综合发展能力强,对外开放发展也日益深厚。大湾区的东岸是全国发展活力最高的地区之一,除了广州、深圳,还有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东莞;西岸从佛山一路下到珠海,也有很多企业,制造业非常活跃。通过大湾区这些城市之间形成的联系和分工,这个城市群可以协调发展,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
毛艳华: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式样本,在新发展阶段大湾区毫无疑问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主要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从珠三角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更重要的使命在于代表国家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治理。
作为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式样本怎么体现?一方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就需要依靠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改革,探索教育、文化、金融业多领域的开放。随着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讲好中国模式、中国治理非常重要。例如,吸引海外知名大学来大湾区办学;通过港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更好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等等。目前横琴、南沙、前海等,都在打造高水平开放的“门户”,就是希望利用好大湾区国际化的元素,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分支机构来湾区。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很重要的元素。
另一方面,现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多强调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加强区域价值链合作。大湾区的贸易基础条件比较好,可以跟东盟、日本、韩国探索构建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更好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投资合作。
■ 武汉可加深与大湾区出口通道合作
进一步与国际市场连通
长江日报:武汉如何从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多高水平开放的经验?两地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
胡伟星:武汉人才济济,商业气氛非常浓厚,可以从“硬联通”和“软联通”两个方面获得参考。在对外开放制度上,可对标大湾区政策和制度,比如“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的生活圈,这是硬联通。而软联通方面,可思考大湾区的制度创新,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与周边城市、国内城市以及海外市场建立更好的联系,使生产要素可以进一步自由流通。
武汉有着雄厚的高校科研力量,而大湾区目前也正意识到自身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短板,积极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布局大科研机构、大设备、大装置,这些都可以和武汉合作,推动基础科研创新。另外,大湾区需要在内地有自己的发展纵深,需要部分产业向内地进一步转移,两地可以好好协商,达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实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武汉是非常有实力、有潜力、有底蕴的城市,我相信武汉一定能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样本。
毛艳华:在新时代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武汉是内陆地区实现高水平开放的代表城市,要在内陆对外开放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和市场联动等内陆与沿海同频发展的局面,更好提升我国区域产业分工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对标联动大湾区,武汉可以有更多的路径。一方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吸引服务业、人才、外资的功能平台,打造完善的对外开放通道。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视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而武汉基础研究非常强,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聚焦汽车、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等多个新兴领域,在“卡脖子”技术攻克、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合作。此外,我国跨境电商70%的出口经过华南地区走向世界各地,武汉可加深与大湾区在出口通道方面的合作,进一步与国际市场连通。
- 上一篇: 加快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大湾区迈向世界级活力湾区
- 下一篇: 武汉是车联网产业“核心增长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