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东西湖新店+1,周末预约靠抢!

发布日期:2025-09-22 08:37:15    文章来源:武汉临空港

当数字阅读席卷全球时,80后创业者刘亚磊却选择逆流而上。在东西湖区奋斗八年后,他毅然投入500万元,于武汉客厅打造出一处名为“萤照书局”的复合文化空间,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融创意、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未来体验场。

从辍学后即进厂打工,到扎根武汉创办设计公司-湖北知合空间,刘亚磊的创业之路始终与“书店”缘分深厚。二十三年的职业生涯,他参与策划、设计了近1000家书店,也目睹许多美好书店的悄然离去。“虽然很多书店倒下了,但我始终相信,实体书店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刘亚磊认为

问题不在于“书店是否该存在”

而在于“它该如何存在”

我们不能只靠‘情怀’做生意。现在很多人谈‘书店+’,但我更主张‘+书店’。”刘亚磊说。所谓“+书店”,是让书店从“主角”转变为“生态组件”,嵌入酒店、餐厅、文旅等成熟商业体中,借助它们的流量与资源降低运营风险,同时为商业空间注入文化魅力。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书店回归文化本质,让商业土壤滋养书店成长——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模式!”在这一理念驱动下,刘亚磊不仅为书店汇集了两万册精选好书,筑牢“文化主场”,更巧妙打造出一个与书香氛围“完美匹配”的商业空间。

在这里,读者不仅能欣赏独立设计师的文创好物,品尝专业团队打造的“序焙”咖啡,还能在管理专业、氛围安静的自习空间沉浸学习,中央区域的“创造工坊”里,甚至有一台3D打印机能将读者的创意变为实体。

值得一提的是,书店文创产品也与众不同——它们不仅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选好物,更依托一支由书店牵头组建、集结60余位设计师的创意联盟,持续推出融合东西湖与武汉地方特色的原创作品。这些元素共同装点着整个空间,让书店超越传统的阅读场所,演进为一处充满活力、不断生长的文化聚场。

书店内专设博物馆相关文创专区。

谈及为何选择武汉客厅,刘亚磊的理由很实在:“武汉客厅作为区域文化地标,区位优势突出——毗邻地铁,交通便利,周边社区密集、消费潜力大,本身已具备很强的文化集聚效应。更重要的是,我在东西湖创业生活了八年,熟悉这里的营商环境与人文氛围。”

这里不仅为读者提供新颖的阅读与创作环境,更是文化从业者“有温度的文化聚落”,让许多人得以在此孵化梦想。

我们希望点亮文化创业者的梦想,也期待他们的作品能够装点书店,为这里汇聚更多创造力。”刘亚磊说道。他在进行文创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优秀原创设计师虽然作品出色,却缺乏展示舞台。为了推广作品,他们往往需要承担高昂的推广费和场地租金,常常入不敷出。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刘亚磊决定为这些刚起步的创业者提供支持——他在书局的东南角专门打造了一面“创意矩阵”墙,由上百个20厘米见方的格子组成,免费供他们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作品。

书局的东南角专门打造了一面“创意矩阵”墙。

这座微型孵化器已吸引了12个本土文创品牌入驻,每个格子都陈列着不同创作者的作品:插画师的丝网版画、手作人的柴烧陶器、诗人的手工装帧诗集、独立设计师的文创周边……这里不仅是展销平台,更是连接创意与市场的桥梁。

90后设计师小李感慨:“从流动市集到固定展位,客户终于能通过作品找到我们。书局提供从产品拍摄到文案策划的全流程支持,帮助我们这些初创品牌突破了发展瓶颈。”

而这仅仅是开始。据刘亚磊透露,萤照书局在10月下旬正式开业后,将启动“城市文化合伙人”计划。目前正在筹备的首个合作系列“武汉文创”,已汇聚了本土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青年插画家共同创作。

位于武汉客厅的萤照书局。

未来的规划更加令人振奋:二楼将打造开放式共享办公区,为自由职业者提供浸润书香的工作环境;定期举办的“创客沙龙”将逐步发展为武汉创意人的固定聚会点;依托武汉客厅文化广场,策划系列读书文化活动;门口长廊将蜕变为文创市集,成为原创设计师的展示舞台。

据悉,书局试营业期间,日均客流量达700人次,年轻顾客占比高达82%,周末预约常常一位难求。这些数据印证了创新模式的市场吸引力。

刘亚磊表示:“书店不应是孤独的岛屿,而应是连接人与创意、文化与商业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萤照书局这个平台,让武汉的夜晚除了宵夜和灯光,还有书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