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从“有”到“优”:便民生活圈品质再跃迁

发布日期:2025-09-23 09:59:03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为此,国际商报特邀深耕社区商业多年的陕西中商联商业研究院院长侯治国对此进行解读。

问:相较于此前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室)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此次出台的《意见》有何不同?

答:此次出台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上突出了“升级”和“扩围”,在任务覆盖上突出了“全域推进”,在发展布局上突出了“设施保障”,在业态调控上突出了“老少融合”,在服务引导上突出了“品牌下沉”,在创建管理上突出了“多元共治”,在政策支持上突出了“精准破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可以说,充分吸纳了前期各地试点探索的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经验成果,是对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的再深化和再部署。

问:从便民生活圈到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此次出台的《意见》对便民生活圈的定位有何升级?

答:一是对建设便民生活圈服务功能的新要求,提出“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反映了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化推进,便民生活圈创建任务的与时俱进性,从重点关注业态发展的便民商圈,升级为全方位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的城市基本生活单元。

二是结合“十五五”时期商务发展任务,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

三是覆盖范围的突破性拓展。建设范围从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延伸至有条件的县城社区,标志着便民生活圈建设进入全域推进新阶段。这种拓展不仅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更通过梯度推进策略,为不同能级城市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问:《意见》在重构社区生活空间方面有何创新?

答:《意见》在设施布局方面提出了三个关键创新。一是以社区为单元,优化生活圈规划,统筹设计便民生活圈的功能、结构和网点布局,建立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多层次规划体系,实现了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发展整体战略的有机衔接。

二是既有社区和新建社区采取差异化策略,既有社区采用“针灸式”更新模式,通过利用闲置资源、移动设施等方式弥补空间不足,强调“补齐短板”;新建社区则强调“嵌入式”发展,将商业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从源头上确保服务配套的完整性。

三是场景化空间营造,这代表规划方法的创新突破。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为例,通过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开展参与式社区设计,将闲置空间转化为社区花园、邻里客厅等活力场所。西安市长百新市生活广场则通过类似“活力潮巷”“银发金街”“童趣乐园”等主题功能区划分,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体验空间,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问:《意见》在“一老一小”业态迭代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意见》在业态调控方面突出了三个重点。首先,针对养老服务,将其作为必备业态,确立了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养老服务社区化发展。这种制度性安排不仅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更通过“银发金街”等载体建设,创造了聚集老年消费的新场景,使得银发消费场景成为社区黄金第一场景,培育了银发经济新动能。

其次,针对育幼服务,其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供给瓶颈。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幼儿园延伸服务三者构成的多元供给体系,既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又确保了服务的普惠性,可有效破解“带娃难”的问题,使育幼服务成为社区另一个重要功能板块。

最后,针对共享经济,其社区化应用开辟了资源优化新路径。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创新业态,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通过共享机制促进了邻里交往,重构了社区社会资本,为破解现代社区关系淡漠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问:《意见》的服务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意见》在服务升级方面体现了三重逻辑。在连锁化发展上,鼓励大企业输出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带动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门店创新转型,推动各类品牌连锁店进社区,用标准化提升社区商业服务质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在人性化品质化上,体现精细服务。丰富“一人餐”和小包装商品、提供老年餐等举措,大力发展适应小型化家庭结构的餐饮解决方案,针对人口结构变迁和消费习惯升级做出的供给侧创新。物业服务的功能延伸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点,“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向养老、托育、家政等领域拓展,既提升了服务效能,又为物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在特色化活动组织上,社区市集和跳蚤市场等社区营造活动被赋予了新意义,丰富了社区生活内涵。这些活动不仅提升社区活力,更是社区交往的公共空间,对于重建社区社会资本、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问:《意见》在管理升级方面有什么创新?

答:《意见》在管理升级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多元共治与智慧赋能。

一是党建引领、商协会共建、志愿服务三位一体。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建立商户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发挥党员在应急保供、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二是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提升了治理水平。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推广,使专业规划力量与社区居民需求有效对接,避免了社区建设的“想当然”和“一刀切”问题,使社区规划更加科学、更符合居民实际需求。商户商协会的建立,则通过行业自律规范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

三是数字化治理的应用创新了服务模式。智慧社区平台的搭建,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服务匹配。“数字大脑”的概念体现了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转型,为社区服务提供了智能化支撑。

问:在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是如何呈现的?

答:《意见》在政策支持方面体现了系统思维。

一是在要素保障上更加务实具体,明确社区服务设施面积配比要求,强调业态公益性。落实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的要求,为考核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避免了执行过程中的模糊空间。

二是政策兜底直击痛点。养老、托育、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家政服务网点等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居民价格政策,这看似是小细节,实则是关键政策突破,能够显著降低社区商业服务的运营成本,提高社区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