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既要温暖“夕阳” 也要守护“朝阳” 聚焦“一老一小”升级扩围便民生活圈

发布日期:2025-09-25 08:33:33    文章来源:新华社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重点关注“一老一小”。

通知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

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

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

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发布】

扩围升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介绍,通知明确推动业态升级,补齐社区网点短板,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布局“一收一洗”(再生资源回收点、洗车店),推动标准化改造升级,引进智能终端设备。

一是更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小修小补”、老年用品店、老年美容店等业态合理布局,鼓励商业设施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益慈善组织等发展老年餐。支持设立医疗辅具与适老家居体验馆。支持对商业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爱心座椅、无障碍洗手间等,便利老年群体购物消费。

二是更好满足品质生活需求。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老年社交的会客厅。因地制宜布局书店、社区影院、微高压氧舱、理疗康复馆等业态。设立银发旅游列车、邮轮旅游、旅居康养宣传点,让老年人更舒适便捷地追寻幸福生活。

三是更好满足精神生活需求。鼓励社区开设声乐、舞蹈、摄影等课程,定期举办讲座、主题沙龙,培养并丰富老年人爱好。鼓励社区商业企业设立“适老化”岗位,让有意愿的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精气神更足,更有活力。

提升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感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和社区养老,因此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景。

“我们的政策导向也是积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让老年人能够在熟悉便利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孙文灿介绍,民政部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作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在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方面、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提升,积极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除老年人外,儿童也是社区重点关注对象。

李佳路表示,便民生活圈将鼓励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场超市开展适儿化改造,建设母婴设施。依托社区商业中心、街区打造一批“童趣乐园”,发展儿童书店、IP乐园、托育托管、亲子餐厅、青少年运动馆等,为广大家庭带娃“搭把手”。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也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便民生活圈,通过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加大“空间”保障力度和加大“质量”提升力度等方式,让群众“托得方便”“托得放心”。

【相关】

聚焦养老托育!激活“一老一小”消费新空间

银发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人,催生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银发专列”市场火热,敬老餐厅叫好叫座,旅居康养日渐走俏……有关数据显示,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

日前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提出“加强对养老护理、家政服务、长期照护等领域从业人员培养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养老、托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等举措。

“系列举措旨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促进养老产业创新发展,为推动银发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的增长点打开更多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补齐养老服务供给短板,多措并举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

针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打车需求,滴滴出行率先推出“滴滴老年版”小程序和电话叫车热线,并结合老年人使用习惯,设置大字体、一键叫车等便捷服务。

“考虑到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当终点是医院且遇到排队场景时,滴滴助老打车提供优先派单服务,让老年人能更快叫到车。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提供就医优先派单服务超20万次。”滴滴出行有关负责人说。

让更多老百姓能够“托得起”“放心托”

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接近3000万,育幼服务市场广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突破570万个,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更多老百姓能够‘托得起’‘放心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说。

北京部署统筹社区资源,提供更多免费或低收费场地,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江苏宿迁将适儿化改造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儿童游憩活动设施、儿童友好标识;山西太原在园林建设中持续强化“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科学配置柔性步道、儿童游乐设施……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育幼服务业态,增强兜底保障能力和普惠性服务供给。

“当前,关键是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持续完善育幼服务政策,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以及儿童书店、亲子餐厅等业态,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育幼服务的需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