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 创新引领,社区商业重构居民生活半径
发布日期:2025-09-25 08:49:19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社区商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商报特邀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对《意见》进行解读。
问:《意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答:《意见》战略定位高屋建瓴,从社区商业升级为民生治理系统工程。
一是目标体系重构。《意见》首次提出打造“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明确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将便民生活圈定位为覆盖“养老托育、健身医疗、就业文化”的综合性社会基础设施,超越传统商业服务范畴。
二是治理逻辑创新。《意见》确立“问需于民、因城施策、一圈一策、量化评估”的闭环治理模型,以居民满意度90%为终极KPI,要求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发展“一店一早”,直击群众急难愁盼。
三是三重融合突破。《意见》推动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融合,如养老托育圈、健康医疗圈、15分钟健身圈等多圈相融;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融合,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市场机制与公益属性融合,如普惠养老托育服务。
问: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意见》在实施路径上实现了哪些创新?
答:《意见》在实施路径上突破性创新,首创“全域—全龄—全链”推进范式。
在空间全域化方面,《意见》覆盖梯度从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县城社区到老旧小区/产业园区/城乡接合部,开展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鼓励省级试点扩围,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在服务全龄化方面,《意见》聚焦“一老一小”打造专属载体,建设500条“银发金街”(集中老年助餐、康养理疗、老年用品销售等业态)、500个“童趣乐园”(发展托育托管、亲子餐厅、青少年运动馆),创新提出“代际融合项目”。
在产业全链化方面,《意见》纵向打通“规划—建设—运营—监管”全链条,如新建社区商业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验收;横向连接“家政+养老”“物业+生活服务”等跨界生态,突破社区商业碎片化困境。
《意见》的实施路径创新破解了社区商业碎片化难题,通过“社区商业+”模式实现空间、功能、主体三重聚合。
问:《意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政策赋能?
答:《意见》体现了政策多维度加持,构建四维赋能支持体系。
在空间供给方面,通过国企闲置资产转型便民设施、街道设施低偿供给养老托育,激活存量资产超万亿元,破解养老托育“选址难”痛点。
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优先支持消费基础设施REITs、定向投放5000亿元养老再贷款,首创社区商业公募融资通道。
在技术应用方面,通过明确AI食堂/无人配送基础设施地位、强制保留传统支付及人工服务,平衡技术创新与适老化需求。
在制度创新方面,通过捆绑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联动“青春小店”“工会帮就业”,取得跨部门政策乘数效应。
问:《意见》在运营机制方面有何创新?
答:《意见》在运营机制方面多元化协同,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新范式。
一是党建引领的多元治理。《意见》提出商户党员“亮身份”机制、社区商业商协会自律及老年人志愿服务。推动商户参与社区协商,强化“商居和谐”要求,提出商户自律与居民共治机制。
二是专业运营商制度。《意见》引入“社区规划师”角色,创新售后返租/统一租赁等资产运营模式。要求新建社区发展“集聚式商业形态”,推动统一规划运营;存量社区通过“标准化、适老化改造”提升效率。
三是数字化治理底座。《意见》通过编制“便民生活圈专项规划”,构建“网点布局监测+短板精准补建”动态治理系统,形成“三图联动”系统,即“导视图+监测图+补建图”。
《意见》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四方协同机制,破解“市场失灵与政府越位”悖论具有突破性价值。
问:《意见》在发展模式方面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答:《意见》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革命性突破,定义未来城市民生基础设施标准。
在设施配置标准上,《意见》明确“每百户拥有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设施”的量化指标。新建社区同步规划建设社区商业中心、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存量社区通过“一圈一策”补齐再生资源回收点、洗车店等“一收一洗”业态。
在业态功能标准上,《意见》将养老服务列为必备业态,制定“六宜”老年餐等品质规范。要求提供“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6类服务。
在适老适儿标准上,《意见》要求新建项目同步实施无障碍改造,存量项目强制“适老化、适儿化升级”。
在连锁化率标准上,《意见》设定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以标准化连锁模式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从单一功能社区向全生命周期幸福单元的转型,为全球城市化提供‘民生优先’的‘中国方案’。”
- 上一篇: 3天吸引超30万人次,“黄石臻选”武汉实力“圈粉”
- 下一篇: “一刻钟”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