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71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9-08-26 10:05:15 文章来源:商务局
武汉新港华中贸易服务区项目是由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控股的武汉阳逻港口服务有限公司建设与运营的项目,与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阳逻港园区和武汉新港核心港区阳逻港相临。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航运对内外贸企业和进出口的支撑拉动作用,80万吨乙烯、武船双柳基地、航天科工商业航天基地等石化、造船、航天等制造业和京东、招商局等物流业沿江临港布局,拉动产业投资逾1000亿元。吸引中远海运、中外运等大型航企将航运金融、航运结算等高端业态向武汉集中,提升了区域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阳逻、花山、金口等临港新城初具规模。打造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是我市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
一、关于“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协调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是在市级层面,我市已成立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武汉市领导小组,同时已进一步加大金融对贸易的支持力度。我市于去年底发布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万企千亿”行动计划,通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建设武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办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题培训班,宣传武汉特色金融产品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信贷资源向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倾斜。截止今年一季度,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小微企业贷款额达4170.93亿元,同比增长19.9%,快于各项贷款总体增速。同时,大力提升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向武汉内资银行金融机构印发《关于银行机构支持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缩企业获得信贷的办理时间和减少申报材料,后续将小微企业信贷审批环节优化为5个,获得信贷时间缩短为13天,申请材料缩减至13项。
二是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在阳逻地区规划建设多式联运核心区,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国家多式联运枢纽”的工作要求,武汉新港委已编制了《阳逻国际港建设规划》。规划范围西接武湖巨龙大道,东至双柳规划临港大道,北抵汉施公路-五一南路-平江北路-阳光大道-平江路-阳大公路,南临长江左岸线,范围涵盖阳逻港区、武湖港区、林四房港区龙口作业区沿江及腹地1-3公里陆域范围,陆域面积约 72.2平方公里,是长江主轴、长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从港口功能、港城空间布局、临港和新城产业、港口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等六个方面统筹布局,同时预留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规划主要聚焦阳逻港未来发展,以临港核心功能为突破口,突出示范性和带动性、集聚临港产业等核心功能,着力解决空间布局不协调、航运核心要素不集聚、集疏运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需改善等发展短板,谋划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理顺机制体制,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目前,规划的近期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已初步建成或正抓紧推进中,后期将持续关注规划建设实施情况,争取早日建成“阳逻国际港”,使之成为辐射中部、服务流域、对接国际的现代化港口。
三是大力推进港口贸易。阳逻港所在区和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正在研究出台针对进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我市于2017年起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武汉—上海洋山1140江海联运标准船型的建设工作。该船型长129.8米,船宽23.9米,型深11米,最多可承载1140个标准集装箱,参考载重吨13500吨,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个装载量突破1000标箱的集装箱运输船。2018年11月,首艘示范船“汉海1号”在武汉阳逻港成功首航。今年3月,第二艘示范船“汉海2号”抵达武汉阳逻港。今年内,武汉还将有4艘同级别船舶投入使用,届时将组成长江中游载重吨位最大、节能环保最优的集装箱运输船队。将阳逻港区至上海洋山港航行时间缩短8-10小时,节约运输成本30%左右。
二、关于“推动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中入驻武汉新港华中贸易服务区”的建议。
按照《国务院口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关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框架意见>的通知》(署岸函〔2016〕498号)精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推进电子口岸公共平台的公共化、平等化和单一化,依托中央和地方两级平台,实现国家部委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部委与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全国一体化的“单一窗口”环境。中央层面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平台,以“总对总”方式与各口岸管理和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数据互换共享,开展国际合作对接。各地原则上以省(区、市)为单位,依托本地电子口岸建设一个省域“单一窗口”,并实现省域“单一窗口”间互联互通,探索建设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的区域“单一窗口”。
我省的“单一窗口”全称为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由省商务厅下属电子口岸服务中心管理。自开工建设两年以来,已陆续上线57个应用子系统,注册企业累计超过7000家,通过“单一窗口”平台办理的各类通关业务累计超过80万单(票),货物申报业务覆盖率已达到100%。已建成的项目数量和办理的业务总量均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其中特色应用项目亮点突出,部分应用成为全国首创。与省税务局通力协作,创新出口退税服务,共同推动将出口退税申报功能纳入“单一窗口”,为出口企业提供互联网方式在线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的新渠道,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出口退税的申报成本。与武汉海关合作,依托“单一窗口”建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加工贸易边角料交易平台。运用“单一窗口”,进出口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一站式”网上办理。关检融合后“新报关单”使企业的数据录入量大幅减少,报关效率则提升80%;运输工具实现了无纸化“一单四报”,给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实现了在线办理企业纸质备案,口岸监管单位并联办理外贸企业的“入网审批”;出口退税最快可以实现“当日申报、当日到账”,“单一窗口”已成为我省进出口企业方便用、离不开、口碑好、信得过的通关信息平台。
目前,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功能模块基本涵盖了进出口的全部业务,“网上办、一站办、秒办结、零误差”已成为“单一窗口”吸引企业使用的口碑和优势。全省外贸企业均可以通过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一站式免费完成相关通关流程,极大的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提升了通关的效率。
同时,根据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于建设水运平台的要求,我市已完成相关建设,积极做好融合对接,报关单、空运舱单、航空器等申报业务全部通过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开放APP、公众号查询等功能,为企业提供自动导入、人工录入、数据推送、信息查询、业务咨询等各类形式的综合业务服务;免费提供智能关务系统,自动匹配关区代码信息,智能检验报关数据。企业可通过移动端查询报关单基本信息、查验信息、状态信息以及水运进口转关单核销状态、出口转关运抵报告等。
下一步,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将继续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牵头的省商务厅(省口岸办)将会同各有关单位,结合航运交易等要素,将“单一窗口”业务拓展到银行、保险、信息、会展等商业、金融领域,打造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平台,为包括武汉新港华中贸易服务区在内的全省各个区域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做到数据多路,企业少跑腿。
三、关于“推动金融机构聚集,构建综合型、多元化、多层次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我市已开展交易场所清理规范工作,推进交易场所规范发展。武汉新港委下属的武汉航运交易所坚持以高端金融服务为突破口,组建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联合金融机构设计开发航运金融产品,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为航运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已联合中国能建、国新保理共同发起设立长江流域专业保理公司,实现信息互通、交易互联、结算安全、融资便利的金融服务格局,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建设夯实基础。支持我市金融控股集团积极开展协调沟通,吸引武汉航运交易所、武汉城市矿产品交易所、武汉金融交易所及银行、保险等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入驻武汉新港华中贸易服务区项目。
打造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不是一日之功,武汉新港作为我市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平台,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与努力。我市将全力推动相关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位委员的指导下,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要求,大幅提升航运要素配置能力,着力对接国际港口集群、航运网络和服务平台, 做沟通全球物流集散的“支点”,统筹布局集疏运体系、临港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预留弹性发展空间,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最终形成一座国际性港口城市和航运中心,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到203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使我市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国际化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