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58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9-08-26 16:08:04    文章来源:商务局

 

一、前期工作情况

2018914日武汉市获批“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以来,市商务局会同各相关市直部门大力推动我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现代供应链政府服务新模式,多措并举营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武汉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运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等单位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推进我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研究全市供应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难点,督促推进重点项目和工作。实行季报制度,要求领导小组各部门和试点企业每季度总结工作进展,形成试点台账,由市商务局对试点中优秀经验和举措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二)起草工作方案

通过实地调研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市商务局会同相关市直部门先后起草完成《市商务局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和《武汉市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明确在提升农业供应链、优化工业供应链、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供应链、发展绿色供应链、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融入全球供应链、加强供应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七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和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拟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

(三)狠抓工作落实

1.组织申报供应链省级市场体系资金。指导试点企业准备和完善申报材料,实地核查项目资金、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共向省商务厅推荐供应链项目5个,项目投入总金额3882万元。

2.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烽火通信的面向定制化生产的柔性供应链系统项目、良品铺子的全渠道服务建设项目、爱帝集团的时尚智慧制造聚集平台项目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的供应链管理类示范项目;华工科技搭建的汽配产业链区域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众创涉及、先进制造、总集成综合应用、全程供应链、电子商务管理、维修服务等子平台,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平台;东风设计研究院基于研发核心关键技术,提供智能制造系统相关的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全过程咨询服务,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类企业。

3.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20188月,市金融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八部门出台了《武汉市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武金文〔201834号)。推动并筛选30余家核心企业在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注册,为供应链上游小微企业提供全线上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截止2018年底,平台注册企业总数已近2000家,总计促成融资交易1693比,金额1309亿元;累计促成融资交易3700比,成交金额2940亿元。

4.推进农业供应链建设。开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管理平台,将全市共312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单位纳入平台进行管理。印发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农村电商公司、汉购农商等20多家农村电商企业及50多个农产品爆款亮相第四届“互联网+”产业博览会,有效实现上下游资源的对接融合。

(四)强化队伍建设

1.扩充试点企业队伍。为扩大试点影响力,以7家国家供应链试点企业和13家通过专家评审的供应链企业共20家组建第一批“武汉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建立企业试点目标台账,明确各自试点目标、举措和时限,定期收集工作进展和试点经验,按照国家试点企业的标准对武汉市试点企业进行严格考核。

2.组建专家专委会。推动组建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专家及企业专家为基础的专家智库,制定供应链专委会组建方案,对我市现代供应链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重要文件、重大问题及标准规范提出建议、咨询和论证,为我市供应链实施方案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五)培育平台主体

1.打造第三方涉农电商平台。火凤凰汉购农商总部落实蔡甸区,“汉购农猫”等核心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极大拓展了本市农产品上行渠道。

2.打造设计创新全产业链平台。引进深圳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口打造D+M工业设计小镇”,该项目以工业设计为核心,整合研究应用开发、检测检验、快速成型、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基础支持体系,打造推动创新设计及智能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成后将引进工业设计产业链企业180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形成一个基于武汉市产业基础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和基于科教资源的产业转化平台。目前项目一期也投入运营并成立了供应链管理公司,二期正在启动建设。

3.打造医药流通供应链平台。推动九州通集团建立医药流通FBBC供应链平台,依靠自营B2B平台优势,将上下游供应商企业和用户逐步纳入平台,实现供应链体系内7500余家上游企业、120余座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仓储面积合计200万平方米)、6.1万家医疗机构、14万家零售终端(单体)、1.1万家商业公司、10万个B2B用户、1050万个B2C用户的协同和整合,形成了高效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医药生态体系。

二、存在困难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行业广泛、部门众多,需要农业、经信、商务、金融、市场监管等各个部门的联合推动,形成强大合力。目前部分单位对供应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导致难以出台创新性的政策措施。

2.缺乏专业人才。企业对供应链建设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缺乏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和创新基本知识,迫切希望政府能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考察机会。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供应链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完善物流建设项目库。积极创建大型货运机场与区域物流体系有机结合示范工程,以铁水联运为重点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持续推进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工程。

(二)提高供应链标准化水平

加强供应链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宣贯与实施,结合我市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对供应链领域相关标准进行制修订工作;结合国家物流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选择优势企业开展供应链标准化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共性标准开发,形成各产业广泛接受的统一的供应链标准体系,促进供应链配套整合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提高行业供应链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能力。

(三)强化人才培养

推动市属院校设置供应链相关课程和专业。支持供应链行业人才参与专家选拔和人才工程申报,在我市各类专家选拔、各级人才工程任选推荐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中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及人才纳入推荐对象。对于供应链行业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推荐参加我市高级专家创新能力研修班。支持供应链企业申报“千企万人”计划及奖励补贴。

(四)加强跟踪指导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会同专家委员对企业问诊把脉,切实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难题,不断完善企业试点方案。鼓励企业和专家开展供应链方面的合作和课题研究,为企业顶层规划提供好的建议,为高管和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讲座,探索创新供应链新技术、新模式向全行业推广。

(五)出台政策措施

要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加强监管为重点,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完善公共服务,营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良好环境。研究起草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资金补助办法,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获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和对运营模式成熟、服务能力强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六)组织策划培训

筹备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在会上开展讲座,面向市直部门介绍供应链理论、政策、案例,推动各部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策划组织专家对试点企业和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重点企业进行培训,推广介绍供应链管理新经验、新技术、新办法,进一步提升我市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七)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宣传,重点宣传供应链新思维、新模式,提升供应链理念在社会认知度,提高企业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总结边推广的模式,将城市和企业好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去推广,阶段性总结重点项目建设经验和成果向商务部报送,形成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武汉模式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