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0030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10-30 15:09:06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一、关于我市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情况
2020年4月,海关总署印送《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试行》以来,我市3个综保区根据评估办法,积极开展自评工作,相关情况如下:
(一)规模效益方面
2019年东湖综保区、新港空港综保区、经开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分别实现105.7亿元、67.3亿元、2.1亿元,共计175.1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2%;经营收入分别实现360亿元、1.74亿元、3.7亿元;税务部门税收分别实现7.17亿元、822.7万元、1468.6万元;海关代征税收分别实现4.93亿元、9.79万元、8180万元。东湖综保区全年活跃企业数117家,从业人员2200人;新港空港综保区全年活跃经营企业36家,从业人员525人;经开综保区全年活跃经营企业7家,企业从业人员186人。
(二)质量效益方面
单位面积上,东湖综保区、新港空港综保区、经开综保区进出口值分别为19.5亿元/平方公里、16.6亿元/平方公里、1.67亿元/平方公里;经营总收入分别为66.54亿元/平方公里、0.43亿元/平方公里、2.91亿元/平方公里;税务部门税收分别为13253万元/平方公里、203万元/平方公里、1166万元/平方公里;海关代征税收分别为9108万元/平方公里、2.42万元/平方公里、6492万元/平方公里;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额分别为4.24亿美元/平方公里、0.041亿美元/平方公里、0.104亿美元、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为406人/平方公里、130人/平方公里、148人/平方公里。
(三)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东湖综保区和经开综保区规划面积验收率均达100%,新港空港综保区整体验收率为36.15%,其中东西湖园区为24.39%,阳逻港园区为72%
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东湖综保区实现12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6%,新港空港综保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839万美元。
(四)辐射服务方面
2019年进出区货物总值(二线业务),东湖综保区、新港空港综保区分别实现46.7亿美元、15.5亿美元、4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所在省(区、市)同期进出口比重分别为2.7%、1.7%、0.05%。
(五)业态创新方面
2019年武汉跨境综试区启动后,东湖综保区在全省率先开展1210保税进口业务;在全省突破性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保税融资租赁首单、生物试剂物流集并出口业务等新业态,为创新业态发展探索积累宝贵经验。2019年,东湖综保区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5.9亿元人民币,租赁贸易进出口值2.4亿元,维修业务进出口值0.1亿元。
二、引导综保区错位发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后,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市人民政府徐洪兰副市长召集海关、发改、铁路、交通、财政、税务、综保办、口岸等部门以及外贸企业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我局进行了座谈,全面部署相关工作。我局经过认真研究,起草了《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先后二次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并不断修改完善。
2020年在海关总署印送《海关总署关于印送<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试行)>的函》(署贸函〔2019〕117号)后,我局在方案中加入了对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第三次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2020年7月,市人民政府徐洪兰副市长召集海关、新港委、发改、财政等相关单位,专题讨论研究了方案,建议将方案融入《发挥口岸功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另外按照总署评估办法起草对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强化对综保区的考核机制。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各单位反馈意见,我局起草了《关于落实海关总署对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三个综保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引导各综保区实现差异化发展,三个综保区定位如下:
(一)武汉东湖综保区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及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优势,以全球移动终端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生物医药、跨境金融、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电子通讯产品检测维修为聚焦点,重点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销售服务中心。
(二)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一区两园统筹发展。依托一区两园优势,重点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阳逻港园区重点发展大宗贸易、国际物流、跨境电商、保税仓储、冷链物流、保税加工、船舶及大型工程机械保税融资租赁、保税检测维修等业务,东西湖园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邮政快件、跨境电商、保税仓储,汽车整车进口贸易、飞机及航空器材保税融资租赁、保税检测维修等业务。
(三)武汉经开综保区通过所在区加快现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以汽车零部件及芯片为核心的加工制造中心和检测维修中心。适时发展业态创新,发挥产业优势和物流优势积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依托区内重点企业开展试剂保税研发、汽车及芯片的保税检测维修等业务。
三、推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
目前,我市拥有武汉港水运口岸(阳逻、花山、汉南三个港区)、武汉铁路中心站铁路口岸、天河机场航空口岸3个口岸,已形成水铁空并举、功能齐全的口岸格局。同时,我市已获批建成东湖综保区、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阳逻港园区)、武汉经开综保区等三个综保区四个园区。但长期以来,我市还存在着口岸效能不高、资源整合不够、信息平台融合不足、国际物流通道不多等问题。
我市各口岸及综保区空间分散,与武汉外向型产业布局不相匹配,正式开放运行的口岸均位于江北地区,江南地区口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江南区域外向型产业发展,同时后续没有围绕口岸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且相关产业发展与口岸及综保区脱节。例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缺少正式开放使用的口岸,不利于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天河机场缺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台支撑,临空产业发展受限;东西湖区没有相关产业与中欧班列(武汉)紧密配套,支持铁路口岸及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发展。武汉港各港区未实现一城一港一主体统筹发展,且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阳逻港园区与所在地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新洲区未能充分参与港口发展。
口岸对产业带动作用不显著。首先综保区发展乏力,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存在“吃不饱”、产业同质化的现象;此外,口岸与城市国际化的互促作用不明显。综保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如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大多是物流企业,缺少真正带动经济发展的加工企业、贸易企业。阳逻港纵深受限,缺少临港产业,口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航空口岸周边缺少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产业发展平台,临空产业发展受限。
为了补齐短板,对标先进,更好的发挥口岸和综保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按照省市领导的相关工作要求,在徐洪兰副市长的领导下,我局组织专班多次开展调研,学习上海、郑州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广泛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起草了《发挥口岸功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实施意见提出近三年我市口岸及综保区的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口岸及综保区建设、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快国际多式联运建设,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交通物流效率,并实现为外贸企业通过一个窗口一个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企业时效性,促进进出口货运量继续增长,提高口岸效能;提出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力量,落实属地责任,在机场、阳逻港、东湖现场设立办事处开展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强化考核与通报,推动提升口岸及指定监管场地(指定口岸)的使用效能。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是完善园区规划。东湖综保区、新港空港综保区、经开综保区探索通过调整规划、面积置换等方式,确保综保区内有效用地面积。对区内不可开发的面积,及时申请核减,合理体现单位面积质量效益。
二是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各综保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提高园区通关效率和服务能力,满足拓展新功能的需求。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厂房、仓库、道路、围网、卡口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满足企业进驻需求。
三是加强发展绩效考评工作。加快推动印发《关于落实海关总署对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对综保区进行绩效考核。
四是完善园区配套政策体系。各综保区出台完善配套政策,减少企业在疫情期间堆场租赁、滞箱、短驳等方面运营成本,推动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引导激励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开拓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各综保区组建专业的综保区招商队伍,加强推广综保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的工作力度,推进综保区招商引资,争取更多企业项目入驻,真正发挥综保区对外开放的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