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26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10-28 11:13:15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

我局与会办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和市科技局认真研读了提案,一致认为提案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前瞻意义,对推进我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背景

2018年,根据《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公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商建函〔2018654号),武汉市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武汉市7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2019年以来,武汉市及7家试点企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动供应链发展精神,在商务部试点工作中期评估中,武汉市被评为优秀城市,九州通、中百、港发集团(原新港投)3家企业被评为优秀企业;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复制推广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商建函〔2020110号),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武汉市及九州通集团的典型经验做法。今年524日,商务部发布《关于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武汉市又成功入选首批10个示范城市,并将重点从完善供应链治理体系建设、健全产业供应链生态、推动区域供应链一体化、推动提升全球供应链地位、提高供应链安全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推进武汉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前期所做工作

(一)出台专项政策。为加快推进我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围绕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整合经信、商务、农业农村、交通、海关等部门现有政策措施,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全面的“1+N”政策措施体系。出台《关于印发武汉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有关管理办法的通知》(武经信规〔20194号),遴选重点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改,提升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印发《全市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武政办〔201953号)等文件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升级。依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武政规〔20182号)等,以农村电商撬动农村产业链。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915号)、《关于推进全市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规〔201919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武政〔202019号)等,促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出台《武汉市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

(二)加快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发挥武汉“祖国立交桥”优势,我市以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一是打造中部陆海大通道,充分发挥武汉水、铁、空综合交通优势,统筹推进武汉江海直航、中欧班列、国际航空等国际通道建设,加快实施航空“双枢纽”战略,构建“8+6”国际直达、联运大通道。二是扎实建设港口型物流枢纽,依托阳逻港建设和一体化运营,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多式联运,着力建设集物流、商贸、金融、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航运总部区。三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持续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善滠口、大花岭铁路物流基地设施功能,谋划武汉南部地区多式联运走廊布局,强化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不断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引进航空航运、电商快递、国际货代等物流头部企业,加大本地物流服务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促进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降低物流信息成本,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智能化水平。

(三)推进现代供应链建设。一是加大供应链人才建设。引导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高等院校高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及课程,仅武汉商学院近年来就培养超过1400名供应链专业学生,并在2020年“第一届全国供应链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鼓励加强校企合作,部分院校与阿里巴巴等核心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第四批“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累计给予102家企业发放引才奖励共计3410万元。针对重点产业大力引入高层次人才,共有74名两院院士,诺奖得主9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2人,黄鹤英才计划899名,3551人才计划2336名,享受各级政府津贴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000余人。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进武汉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计算中心项目已于6月下旬正式上线。5G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已累计建成2.7万个5G基站,已实现全市现代产业园和科创小微企业园全覆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融合发展,已策划并论证政务环境中区块应用场景20余项,并成立了华中区块链创新中心,武汉市区块链产业研究院正在筹备中。三是推进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我市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整合城市大脑数据中枢和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了市大数据能力平台,不断提升全市数据汇聚、治理、开放共享能力。依托城市大脑上线新版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公开发77个市级单位(区)3209项数据资源,平台累计访问量70万余次,数据下载量达60万次。

(四)支持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强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标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及各类工研院、孵化器等的发展。在工业方面,引进深圳浪尖设计公司建设D+M工业设计小镇,打造智造体验中心及供应链整合平台等6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全国供应链资源汇至武汉,支撑产业发展,填补供应链短缺,为当地及华中企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在物流运输方面,推动港发集团打造“云上多联”平台,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铁路、港口、水运、公路、关贸等多式联运全程信息的实时对接,实现运载工具、箱管、单证、结算、货物等信息的标准统一、互换共享,成功实现多式联运虚拟“一单制”,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在商贸流通方面,推动九州通集团建立FBBC医药供应链平台,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应用互联网技术,融合物流网络、金融手段,实现生产、分销、物流、药店、诊疗等各方专业分工、信息透明、高效协作,压缩流通环节,大大节约行业营销和流通成本,实现多方共赢;支持良品铺子建立集生产、物流、库存、销售等一体的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进一步缩短全流程库存周转时间,实现以产定销。在农产品追溯体系方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现已覆盖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机构,73家街(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254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初步建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打通各部门、各环节、各业态的信息传递壁垒,实现了产品抽检精细化、信息公示多元化、信息传递智能化的监管效果,极大提升了快检的效率和有效性。

(五)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2018年,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武汉市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研发构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多个领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该平台进行了有效对接。2015年以来,全市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交易金额逐年倍增,累计应收账款融资金额达6707亿元,8095笔。该发展经验成功入选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为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出台了《武汉市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操作办法》,对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该产品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今年3月,市科技局联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收集整理17家商业银行资源,推出了“云数智贷”、“科创认股贷”、“科技快速贷”、“政府采购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71个,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途径和方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从前期工作推进情况看,我市还存在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企业供应链人才缺乏,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认识不够、水平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

(一)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充实完善武汉市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结合《商务部等8单位关于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最新精神,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二是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宣传。组织重点企业总结供应链管理先进经验和模式,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知度,推动更多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指导。推动成立武汉市供应链行业协会,发挥其顾问咨询、培训等方面作用,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二)继续加大供应链新模式推广示范。继续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各行业协同水平,实现降本增效。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工作,逐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继续引进国际国内综合电商平台,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水平,依托汉口北等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贸物流平台,将武汉市打造成为国家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心,鼓励昊管家、武汉文惠通等文旅平台建设。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紧密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构建更便捷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面。

(三)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互认共享,生态环保共治共赢。依托各类共建区,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四)加强供应链安全建设,提升供应链全球化水平。扩大安全监测产业领域,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形成常态化、宽领域的安全预警体系。探索跨区域安全协作模式,与产业链关系密切省市建立产业链安全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依托自贸区等的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作用。

武汉市商务局

2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