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商务专题>国内贸易

汉锣中最响亮的一面旗帜,高洪太铜锣赢得世人喝彩

发布日期:2018-09-27 10:34:17   文章来源:商务局

  

请听高洪太的故事←


 

    1 老字号起源

 

    “高洪太”品牌创办于1914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武汉著名老字号企业。该厂的锣曾以直径1·35米、1·42米、1·46米、1·52米连创世界之最。后又以两面直径为1·63米,各重75公斤的抄锣问世,再创世界纪录。在全国铜响器行业中,武汉锣厂一直是龙头企业,曾长期担任中国乐器协会的常务理事兼铜响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全国行业标准的主要制订和参与者。 

 

  

    高洪太锣厂,创始人高青庵,原籍黄陂甘棠乡人。13岁随舅父王家重学艺后技艺超群。1914年,他来汉在长堤街262号(今1045号),以“高洪太”的牌号独资经营。起初为响器经销店,由于讲究信誉,经营灵活,购销对路,校音准确,受到用户的好评,经营范围也就逐步扩大。 

 

    1931年,高青庵开始自设手工作坊,先以制作班锣、马锣等小件为主,后又扩大生产规模,品种增至20多个,年产量20多吨,雇工最多时达40多人。在工艺上,高青庵要求很严,每一道工序他都要亲自把关,发现稍有不合格的立即撤下重做,绝对不苟且凑合。由此,“高洪太”的名声在武汉响起来。 

 

 

    △汉锣老字号的匠人琢磨出“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独创技法 


    1983年,高洪太牌大抄锣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多种产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 

 

    1992年高洪太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2007年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高洪太被武汉市商务局认定为武汉市首批老字号。 

 

    2013年高洪太公司被武汉市文化局授予“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 名冠中华


 

    1936年,高洪太开张的第22个年头,高青庵有了更多资金,在长堤街的另一边买下一幢前面两层、中间三层的大房子(现长堤街1163号),聘来了更多技术高超的制锣师傅,生产规模扩大不少。除了普通铜锣以外,高洪太开始生产手锣、双光钹等三十多种铜响器。 


 

 

    1946年梅兰芳京剧剧团的乐师王亵元,有一次在“老德泰”乐器店购锣,谈及剧中官老爷升堂审案时说,假如能配置一面拟虎啸之声的响锣,演出效果必定更佳。店主屠德隆得此信息便立即函告武汉的高青庵。高老板认为这是扬名全国的好机会,急令定音师高永运用大古锣加工改制。这位技术台柱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反复琢磨试制,终在短时间内改制成一种音质纯、“虎味”浓,适合京剧黑头、花脸配戏用的新锣。梅兰芳京剧团用后深感满意,上海“老德泰”乐器店便将此锣命名为“虎音锣”。从此,高洪太名冠中华,虎音锣成为他家产品的象征。 

 

 

3  走向世界


     解放后,高洪太锣厂改为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有所发展,品种增加到30多种,年产量达41·6吨。 

 

    上世纪60年代初,经市政府决定,高洪太锣厂改为国营武汉锣厂,厂址迁至武昌石牌岭。 

 

    文革开始后,高洪太进入了困境,生产时断时续,产品质量也严重下降。 

 

 

    1979年,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中国访问,中央乐团决定赠送该团一面锣作为礼物。“高洪太”利用质优的口碑将活揽下,制作出一面直径1米的大抄锣。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的首演式前,演奏团员敲响了这面锣,全场为之轰动,这也是高洪太铜锣第一次走向世界。 

 

  

    1980年5月重新恢复名牌产品传统牌号,又正式注册为“高洪太锣厂”。高洪太锣厂设备加以更新,原来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定音等工艺的手工操作逐渐改为半机械化,并自制和添置了硬度计、无线纪录示波器等10余种检测仪器。美国音响专家伊丽莎白·科恩女士来中国,也慕名前来高洪太厂参观,并誉之为“世界一流的锣厂”。 

 

 

    由于坚持手工制作,高洪太采用按需生产的模式,先接下客户订单,计算制作所需的时间,然后进行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不能批量生产的高洪太锣厂适应不了市场需求,一度陷入困境。2000年12月,房地产公司武汉洪发集团以1000万整体收购高洪太锣厂。2001年元月正式改名为“武汉洪发高洪太铜响器有限责任公司”。现在,高洪太采用代理出口的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的需求比较大。
 

 

 

虎啸之声高洪太

江城百年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