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商务专题>国内贸易

老通城豆皮老而弥新,创造汉派美食奇迹

发布日期:2018-09-26 10:33:47   文章来源:商务局

 

 

请听老通城的故事




    1929年,汉阳(今武汉蔡甸)永安镇花园人曾厚诚来到汉口。他在汉口租下湖北省银行大智路3号门面,独资开办了饮食店。当时店面有50余平方米,内设7个方桌。因为小店位于汉口城堡大智门外,是通向老城的必经之路,为城乡同道,故取名“通成饮食店”。 

小店开业之初,并没有卖豆皮,1931年才增加这个品种。豆皮原是湖北农村的食品,用糯米、香葱做馅,增加这个品种以后,很受食客欢迎。 

 

  

    1935年曾厚诚扩大规模,用赚到的钱在附近又开办了“大智旅社”。 

    1938年武汉沦陷,曾厚诚避走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曾厚诚回到武汉,在原址重操旧业,重新扩充装修店堂,增加经营品种,同时为显示该店资格老、手面大,将店改名为“老通成”,并  在特色食品上苦下功夫,对本店豆皮制作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改进,终于生产出具有湖北特色的风味小吃——“三鲜豆皮”。 

    此种食品较之原来的豆皮,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其皮选用脱壳绿豆、精致米浆和鸡蛋制成,其馅选用鲜虾仁、肉丁、冬菇、糯米,所用肉丁采取闷烧,保持卤汁原味,所用糯米要求先蒸熟后再用猪油炒。 

 

 


    这样做出来的豆皮具有皮薄、馅香、松嫩爽口、油而不腻的独特风味。曾厚诚将“豆皮大王”的霓虹灯广告安装楼顶。此后数十年,老通成“三鲜豆皮”的制作工艺不断精益求精,特有的风味名扬三镇。老通成“三鲜豆皮”成为一种食物的固定名称,也成为武汉小吃的一个文化符号,武汉三镇家喻户晓。 

    1953年,曾厚诚去世,其5个子女将餐馆交给国家。 

    1955年5月,武汉市饮食公司正式接管并更名为“老通成餐馆”。“老通成餐馆”成为武汉市第一家国营餐馆,由“豆皮大王”高金安担任经理。同年,老通成在惠济路口开设了一家分店。老武汉人一直把“老通成”视为武汉的骄傲,因此武汉人当时有“不吃老通成豆皮不算到武汉”的说法。 

 

 

    1958年4月3日和9月2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来“老通成”品尝三鲜豆皮,并嘱咐“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来过,西哈努克、金正日等外国领导人来过,法国国家足球队等众多海外嘉宾也慕名而来。“老通成餐馆”一时蛮声海内外。 



文化大革命时期,老通成餐馆曾更名为“东方红饭店”,后又更名为“武汉豆皮馆”,最后恢复并将“成”改为“城”,更名为“老通城”并沿用至今。 

八十年代中期,中商部为老通城提供100万元免息贷款,对店面进行全面改装,1986年竣工投入使用。时任老通城经理的张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打破“大锅饭”,从严治店,推陈出新,狠抓环境、服务、卫生。酒楼生意随之呈现火爆之势。处于鼎盛时期。 

 

 

    1988年,“老通城酒楼”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涉外优质服务”最佳酒楼;1987、1988年“三鲜豆皮”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日用消费品,1989年“三鲜豆皮”获得商业部颁发的中国饮食行业最高奖“金鼎奖”。1989年老通城酒楼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227万元,实现利润24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这时的老通城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综合性服务大楼,经营面积5100平方米。南昌、深圳、湛江、荆州、鄂州、天门及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九方圆”等省内外各地都有它的字号。 

 

 

    2013年,湖北白云边集团入主老通城,力使中华老字号品牌“老通城”重现光辉。通过连锁经营,“唤醒老字号的城市记忆”,并通过对老字号品牌的再造、以新的形象、新的设计展现在武汉各大商圈、社区。 

 


 

    时至今日,老通城已经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新吉庆街上,自开业以来始终受到武汉市民的青睐,顾客盈门。 

 

 

    80多年来,无数各界名流、平常百姓慕名而至,在这里品尝美食、体味沧桑。老通城不仅经历了近百年峥嵘岁月,社会变革在其身上有着深刻的烙印,而且有幸与众多历史伟人、名人有过交集,并得到普通民众的一致认可,作为武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品牌价值及影响力一直存在人们心目中,也必将见证和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豆皮之王老通城 

江城百年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