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好玩”买单,青春势力引领新潮流
发布日期:2025-08-25 10:52:15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年轻人为“好玩”买单
吃虾的第一个动作是把虾头掰下,本土文创品牌“全员饿人”的设计师注意到这一细节,今年夏季上新了“虾掰”玩偶,只不过,脱下虾头后露出的是笑眼弯弯的卡通笑脸。目前,它已进入品牌销量榜前列。“我们的产品既要承载大家的共同记忆,也要体现互动性。”品牌负责人游媛受访时频频提及“情绪价值”。
怎么给足顾客情绪价值?团队将日常灵感转化为互动体验。顾客购买豆皮等早点挂饰时,需在仿真灶台上模拟制作流程,这种“过家家”式体验让品牌去年迅速“出圈”,产品一度一物难求。
“公司设计师多数是‘95后’,大家设计时更注重创造出商品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游媛透露,早点系列驱蚊包等衍生品将陆续上新,热干面产品迭代后安装有发音装置,可用武汉话喊“老板,下碗热干面”。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看,这类设计通过唤起共同记忆、提供互动乐趣,有效建立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也助推品牌实现销量增长。如今,品牌已在咸安坊、江汉路、汉口万象城、琴台公园开设门店,数据显示,7月销售额较6月上涨30%。
由此可见,商品的情感属性日益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近日,记者来到亲橙万象汇的“荆楚宝藏·敲有趣”主题文创快闪店。河南游客于先生正在购买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系列“蒜鸟”。店长李睿炜说:“通过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在地文化和荆楚文化更贴近大众生活。”6月开业以来,门店销售额已破百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79.97亿元,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飙升91.5%。
■ 一起玩手作、剧本杀
年轻人“找到同好”
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交易本身,而逐渐延伸为寻找同好、共建圈子的社交过程。
大漆器物、蓝晒艺术作品、非遗绒花、缠花发簪等非遗作品一字排开,前不久江汉区中瑛街街区举办的非遗手作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不少非遗爱好者参加。主办方邀请专业人士现场开设瓷器修复、打磨漆珠、棕编等创意课。
武汉市青春市集江岸区负责人陈佺介绍,在黎黄陂路、咸安坊,主打手作和设计类文创产品的市集活动已常态化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同样收到良好效果,年轻人在学习手工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类消费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还为有同类爱好的年轻人提供了社交场景。”陈佺观察到,这类社交型消费能吸引年轻人,正是因为他们在互动中找到情感共鸣。
这种“一起玩”的消费模式,显著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复访意愿。
剧本杀门店是另一典型代表。去年4月,年轻创业者周祺茗经营的剧本杀门店对外营业。周祺茗表示,武汉高校众多、年轻人密集的市场基础为这类社交娱乐业态提供了广阔空间。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经营,周祺茗感受到持续优化主持人培训、剧本内容与社区化运营,是维持消费热度和口碑的关键。
暑期以来,门店营业额持续上升,“00后”及亲子家庭成为消费主力。周祺茗认为,说明这种强互动、重叙事的娱乐形式,正不断拓展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