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老字号推介】高洪太铜锣“一锤定音”

发布日期:2024-06-06 09:44:45    文章来源:武汉市老字号协会

铜锣是西洋交响乐团必备的中国民族乐器。如果你去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你会听到武汉制造的“高洪太”铜锣的声音。在国外,用“高洪太”铜锣的,不只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许多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迄今已有百年的铜响器制作历史了。“高洪太”的创始人高青庵,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其侄子高永铨老人介绍:“我们老家在黄陂高家河,伯父12岁时到汉口他舅舅的锣店学艺。后来由于店铺经营状况不好,他舅舅打算卖掉。我伯父就找亲友借了一笔钱,盘下了舅父的店铺。”开始,高青庵在长堤街丁家巷口租房经营。1914年,他在汉口长堤街262号(当时的门牌号)正式挂出“高洪太铜响器店”的牌子,这个日后传遍世界的名字由此诞生。“高洪太”这个牌号,是在高青庵和他弟弟高太安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按高家族谱,高青庵原名为高章洪,高太安名为高章彩。于是在这四个名字中取了两个较响的字,“洪”和“太”,这就是高洪太名字的由来。和当时许多老字号一样,“高洪太”也是采用前店后厂的生产格局,当时生意是兄弟二人一起经营,后来由于黄陂老家有事需要人料理,高太安回到黄陂老家,生产经营的担子全落到高青庵一人肩上。

高洪太第二代传人高永铨正在为铜锣定音  高建华提供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1936年前后,高青庵的财力有很大增长,于是在长堤街买了一幢大房子,扩大了生产规模。当时可以生产手锣、双光钹等各种铜响器近30余种。那时没有机械,全凭手工,生产工具是锤子和炉子。

1938年武汉沦陷,高洪太几乎陷入停顿,直到抗战胜利后,生产才逐渐恢复,并进入公私合营前的鼎盛时期。

E38A4514抛光

当时武汉制作铜响器的还有“德昌生”“周洪大”等字号,竞争非常激烈。”高永铨说。高质量和高信誉使“高洪太”在竞争中状大。高青庵对铜、锡要求极严,绝不掺假。宁可产量低,也一定要精心制作,决不为了赶工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定好的价格、交货时间就一定按约交易。高洪太不断试制新产品,其中“创制虎音锣”的事尤为人们乐道。1946年,高青庵接到上海的分销店-上海乐器店“老德泰”老板居德隆的信,原来梅兰芳京剧剧团乐师希望能买到一种模拟虎啸声的锣,用来在演出中配合老爷升堂时衙役呐喊,以壮声威。高青庵觉得可以借此机会一振名声,于是令高徒高永运潜心研制。高永运日夜试验,终于制成一种新锣,声似虎啸,响而不躁,送到梅兰芳剧团试用深为满意。为此“高洪太”在业界声望大增,名扬全国。1965年,全国第三次铜锣评比,高洪太手锣获得了特等奖,虎音锣获一等奖,这样的评比,后来又举行多次,高洪太的成绩都位居前列,1967年高青庵中风,第二年10月去逝。当时高青庵的晚辈中仍在高洪太工作的高永铨是唯一的一位,也是第二代传人,在厂里主要负责定音。1979年,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中国访问,中央乐团决定赠送该团一面锣作为礼物。“高洪太”制作出一面直径1米的大抄锣。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的首演中,演奏团员敲响了这面锣,全场为之轰动,从此,高洪太铜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锣厂 。

车间一角

20世纪80年代初高永铨开始担任全国铜响器质量评比会总工艺质量检测组组长,由他起草制定了全国铜响器的评比标准。此后由于坚持手工制作、保质量少,“高洪太”难以适应市场,加之经营不善,屡走下坡路。2000年,“高洪太”被房地产商收购。

E38A5393图为80年代高洪太制作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锣1985年日本名古屋市长西尾喜武写信给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希望高洪太锣厂能为他们做一面世界最大的锣。锣厂工人历时近三个月,终于制成了两面,其中一面于1986年送往日本。这面抄锣直径143厘米,声似春雷,气势磅礴。名古屋市长压到分珍惜,并把这面锣取名“武汉”。另一面直径163厘米的抄锣至今放在高太洪收购主管洪发集团。 

2017年我抽调到清芬片征收指挥部工作,听人民巷常居民陈安全介绍,高洪太有房产在人民巷背面的长堤街上,他常和其后代一起玩,为此我让他们想方设法找到高洪太后人,20211月终于在东西湖常青花园找到高永铨儿子高建华,他收藏有父亲生前写下的《锣响乐器生产工艺流程》等手迹材料及2008年湖北省文化厅命名高永铨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洪太铜锣项目遗产传承人证书。

80年代全国响铜乐器行业志会议纪要

如今高洪太更名为武汉高洪太铜响乐器有限公司,厂址迁至江夏区郑店街。现任经理朱汉桥介绍:现在厂里有工人10多名,其中湖北省、武汉市铜锣技艺传承人各一人,陆国年是高洪太第三代定音师。朱经理也谈到自己的担忧,现在厂里的工人基本是中老年人,自己也是快70岁的人了,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工人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们从事这种艰苦的工作,而这两年购买铜锣的订单排队才能拿到货。他希望能有年轻人的参入并与商校合作培训新人,不能让此手艺断送在我们手上。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确实是个沉重的话题。

E38A5391高洪太第三代定音师陆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