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9-28 15:28:25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数字贸易突破性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有利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对助力武汉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办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协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将《关于推动数字贸易突破性发展的建议》列为副市长领办提案。建立由市商务局局长担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推进工作落实。

628日,市政协副主席梁鸣一行等人围绕“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和“关于推动数字贸易突破性发展的建议”2个重点提案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和武商梦时代开展了实地视察,听取主办单位进行汇报,督办提案办理落实情况。

(二)制定办理方案。根据提案内容及建议,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立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经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审定和两轮征求各会办单位意见,制定印发《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7号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举措,量化年度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三)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履行工作专班职能,建立沟通协商、信息反馈、重大事项协调等工作机制,督办落实。在做好日常协调督办工作的同时,针对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进行重点督查督导,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创新数字贸易扶持政策

1.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市发改委印发并组织实施《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在跨境电商、线上金融、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智慧旅游、数字创意、线上会展等领域,提出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42项工作任务,14个案例入选全国“2022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22家企业和园区入围20222023年度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文旅码平台累计订单超过660万单,公卫云、药事云、基层云、医疗云全部建设完成。

2.加大数字贸易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线上经济政策奖励兑现,认定第二批市级重点线上经济企业38家、重点平台4个。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支持,共支持线上经济领域项目7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在线上经济领域支持项目73推广“银税互动”模式,深度合作银行25

3.搭建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市商务局印发《武汉市直播电商集聚区综合评价工作方案》,大力支持数字商务新业态。着力在全市打造11个直播电商集聚区,重点培育汉口北集团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和全品类电商直播产业基地,支持限额以上传统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销售,推动“荆楚优品”入驻电商平台,打造汉正街数字贸易平台、扶持商户“触网”“上线”;组织在汉经营网络平台和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参与“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指导阿里、美团搭建武汉专属会场,举办“楚风汉味 云购武汉”2022网上年货节等活动。市财政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壮大汉口北、汉正街等直播集聚区,建强直播产业链,支持电子商务示范创建。

4.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市商务局支持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实体“新零售”试点。引进盘古集团、福禄可达等跨境电商运营商,鼓励金控集团、高德红外等增设跨境电商新版块,推动菜鸟、天猫、京东在汉开仓运营,支持金宇保税拓展O2O线下自提新模式。引导汉口北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综服融合发展。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建设,目前省级认定跨境电商产业园8个,公共海外仓5个,推进长江国贸跨境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为标杆园区。

5.指导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市市场监管局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服务武汉大学等有关单位,参与制定《智慧城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有效利用评估指南》(GB/T 42458-2023)等7项国家标准。编制《2023年武汉市地方标准立项指南》,开展2023年度武汉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征集工作,并将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运输等数字经济相关内容列入今年标准研制重点领域。指导《智能网联道路运营标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评价标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修订)》《车城网平台建设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等5项数字经济领域市地方标准申报项目。

6.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市科技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东风悦享等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654家,其中数字经济领域新增超过50家。2023年已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23场,培训超2000人次。同时建设人工智能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建成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计算中心算力达到200P,超算中心高性能算力达到50P。联合经开区,推动成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经开区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汽车控制中心。

(二)强化数字贸易技术创新

1.拓展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应用。市经信局聚焦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经济前沿技术遴选出10个揭榜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征集和发布数字经济典型场景252个,支持奖励示范应用场景30个,在数字贸易领域,打造了“基于5G+物联网快递智慧分拣应用场景”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数字贸易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发布全市首批数字经济服务资源池、首批205个数字经济领域项目需求清单,推动数字贸易企业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开展精准对接。加快提高工业企业数据管理能力,面向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试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评估,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共享,推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

2.探索建立数据交易试点。市政数局印发实施《武汉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编制《数据产品登记指引》《数据产品资产评估指引》《数据产品交易规则》《数据产品交易备案指引》等内部试行规则和指引,计划联合有关部门先行先试,验证交易规则可行性。制定印发公共数据资源元数据标准、分级分类指南、数据开放平台接口使用规范。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社会公众开放1400余项数据,开放公共数据总量超过2.9亿条,推动企业登记、交通、信用评价等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基于武汉都市圈9城公共开放数据,举办以“激发数据活力,共建数智中国”为主题的武汉都市圈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和算法模型,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澳门等全国各地340支团队参与。

3.加快各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市委网信办印发《武汉市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实施细则》,联合专业机构组织在全市信息化对标评估工作,将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度、数据共享、数据创新应用等指标列入评估体系。市政数局向上连通省大数据平台,向下连通各区大数据平台,横向打通市级各部门,形成省--区三级联动的数据共享体系。发挥城市大脑数据中枢数据枢纽作用,以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为核心,形成全市数据资源“三清单一目录”,汇聚数据总量近140亿条,累计提供数据交换总量800余亿条,日均共享数据超8000万条,推动金融、医疗、工商、教育等部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市卫健委依托武汉市大数据能力平台,于20231-6月完成数据申请48项、委办局及委属单位专项数据申请19项,为医疗机构、院校科研项目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公卫应急、医疗服务、公卫服务、基卫、中医、药事及血液服务7个专项数据评分模型。依托武汉市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完成全市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建设,初步实现全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可信共享。

4.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市教育局先后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组建武汉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支持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成立武汉工业物联网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合,助力数字技术产业发展。20234月,助力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入选工信部中小企发展促进中心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启动建设名单,产教融合提档升级迈出突破性一步。20235月,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175家政府部门、高校、中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的“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正式宣告成立,将聚焦“光芯屏端网”等重点产业,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5.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科技局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已完成东风悦享、达梦数据、高德红外等领军企业牵头的3个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组建,在“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2月,市科技局依托武汉达安科技建设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中试平台。组织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联合东湖高新区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多模态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

(三)健全数字贸易配套体系

1.打造智慧化物流供应链。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实施《武汉市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推动东西湖区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黄陂区临空电商物流智慧产业园、蔡甸区亚洲京东一号物流园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围绕采集和展示全市公共交通枢纽、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共享设备等信息,推进物流产业地图编制,为采集和分析展示行业、产业、政策等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奠定基础。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省港口集团打造全国首个多式联运网上服务平台“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与铁路部门、阳逻港、上海港、宁波港的数据对接,实现了武汉范围铁路物流信息查询功能。

2.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升级。市商务局联合美团探索搭建便民生活圈大数据监测平台,监测生活圈网点及消费情况,助力各区精准补建网点;引导银联商务、蚂蚁金服等探索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小程序,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生活地图、线上发券线下促销活动;推进武商梦时代与武商MALL两大智慧商圈通过智能交互系统,满足顾客从家到任意店铺的全方位智能实景导航、智慧停车等需求;引导美团、银联商务等平台企业,通过提供数字化服务,推动便民生活圈创新发展。

3.加快工业农业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全市工业领域打造了数字化产线101条、示范智能工厂102家、标杆智能工厂10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建设国家5G全连接工厂2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9家。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构建在畜牧养殖、设施栽培、渔业生产等领域的“万物互联”,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感知精准化、设备控制自动化、数据要素集约化,全市共建成数字化生猪养殖场15个、数字渔场10个;引入中化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长势颜色的识别,实现对种植户的精准巡田服务,截至目前,通过平台线上服务面积20.49万亩,服务农业基地1175个;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重点在“北斗+农机”技术、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农作物耕、种、防、收以及初加工等全生产产业链探索“机器换人”,截至目前,我市农用北斗监测终端和辅助驾驶系统突破2000台套,北斗农机数字化年作业面积超过75万亩;建成8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4.探索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市金融局组织各金融机构响应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专线直连工作,配合武汉资信进行协议签署及专线机房地址等事宜的对接。目前资信公司已与27家银行联系,其中21家正在对接相关工作。根据前期专线直连工作函开展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机构的专线直连工作,目前20家保密协议双方法审完毕(已完成13家协议签署),已开始数据接口技术沟通25家(22家已明确返数方式),已有20家银行专线接入武汉云武钢机房。推进与各金融机构产品沟通,拟上线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库,助力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度提升,目前17家银行已通过协议法审待用印。

5.打造“汉交会”与“数贸会”平台。支持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先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湖北省外贸新业态综合试验区”等,连续举办13届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成为全国建筑规模最大、交易额第二的商贸物流市场。作为国内首个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一般贸易三种贸易方式通关于一体的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入驻外贸企业超过300家。相继建成数字贸易展示中心、4000平方米公共型保税仓、6000平方米出口展示馆、4800平方米进口馆。依托卓尔智联B2B交易及服务平台 ,为汉口北商户提供在线交易、智慧物流、智能仓储、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等服务。同时提供智慧市场管理、直播运营服务,开创批发市场互联网化、智能化转型的新生态,成为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提升流通效率、推进平台化发展的典范。以汉口北直播基地为抓手,全力构建国家级全类型直播产业园。高规格、高水平举办3届全球数字贸易大会和13届汉交会。促成全国知名海鲜海产、鲜花苗木、粮油副食、进口食品等特色新型消费品供应链相继落户汉口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20230007号提案》工作要求,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数字贸易,联合各会办单位,细化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在做好日常协调督办工作的同时,针对本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重点督查督导,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根据印发方案的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积极培育数字贸易平台。支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大力引导传统商贸实体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商贸实体企业拓展线上渠道。加快直播电商集聚区建设,发挥各区特色产业优势,鼓励特色产业带、产业园区、专业市场运营方与知名电商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具有场景布景、内容制作、直播设备、选品展示等多功能的直播电商集聚区。

三是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深化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与欧盟、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加大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创新。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加强主体载体引育,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服务出海”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武汉数字经济企业在条件成熟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数字技术与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等应用场景合作。扶持出口基地和示范园区做大做强,推动信息技术外包等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发展。

武汉市商务局

20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