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2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10-13 15:57:09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尊敬的葛结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相关建议我局已予以吸收借鉴,并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设标志性、窗口性消费载体。推动商圈街区持续提质升级,全国示范步行街江汉路组建商圈综合党委,颁布步行街管理条例,汉口STAY等街区改造项目成为新消费地标;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武商Mall位居全国购物中心销售额5强;武商梦时代通过省级智慧商圈评审,楚河汉街、汉正街获评省级示范步行街,昙华林等9条街区获评省级特色商业街。发展演艺经济,提升《知音号》《夜上黄鹤楼》等文旅演艺的品质和影响力,打造文化演艺与旅游度假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高质量办好武汉双年展、琴台音乐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长江文化艺术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汉派文化活动,申办第11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第3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打造“美食之都”城市名片,举办中华美食荟、武汉小龙虾消费季等特色活动,策划发放“为您团圆加道菜”餐饮消费助力券,直接拉动餐饮消费达1200万元。举办武汉“十大名菜”餐厅争霸赛,评选发布100家“十大名菜”餐厅,发布涵盖212家特色餐厅的武汉美食地图,持续激活餐饮消费市场。
(二)积极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持续优化产业基金管理,发挥“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引导放大作用,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格力、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在汉布局生产基地,食品烟草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周黑鸭、良品铺子、黄鹤楼酒业等一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本地知名品牌,同时也吸引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达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饮料品牌在汉投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有裕大华、爱帝等本土知名品牌,文具行业新增得力、晨光两大武汉基地。
(三)提升商务载体品质。一是拓展会展载体消费功能,截止2024年底,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累计举办展览会议及各类活动3045场,展览会议及各类活动面积3118万平方米,接待客商3143万人次,拉动我市交通、文旅、消费等关联产业经济超百亿。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博鳌亚洲论坛走进武汉合作交流会”等具备国际或全国影响力的大会,引入“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大型全国性巡展,组展策划了“武汉国际汽车展览会”“武汉时装周”等本土自主展会品牌。2018至2025年连续八年圆满武汉市完成“两会”服务保障工作。2019年,国博中心成为湖北省首家获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会展场馆,迈入国际化展馆行列。二是发展高品质示范性商务楼宇,利用市楼促会平台资源,累计举办近五十场楼宇相关活动。今年以来,在全市楼宇、商圈、园区部署47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终端机,实现派驻政务服务“楼宇管家”每周定点服务。三是商圈街区提质升级。持续引入增量,主动对接华润、中粮、华联、龙湖等优质运营商加大在汉投资,全市商圈矩阵不断扩容。成功打造武商梦时代、甘露山文创城、拓高乐体育娱乐中心、长江文创园等商文旅体融合消费新空间。
二、下一步打算
(一)建设国际知名消费新地标。培育国际地标性商圈,推进航空路、中南中北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标志性示范街区,推动江汉路打造国际知名商业步行街,推动商业街区“一街一品”改造提升,推进新增3-5条省级及以上示范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区。培育新型消费载体,加强类海外环境改造,打造国际化街区。推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引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
(二)加大产业基金引导力度。持续营造股权投资氛围,利用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科创点金汇”等投融资对接、路演等活动,引导市场化基金、AIC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加强联动,引导各类专业基金与消费服务类企业对接,做好资金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提升信息互通水平,引入更多资本活水。
(三)塑造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塑造“汉派文化”消费新场景,擦亮长江文化、知音文化、湿地花城、万里茶道等城市名片。打造“演艺之都”,举办高品质演出活动100场。传承汉派文化,建好用好武汉戏曲艺术中心、琴台大剧院、武汉文学馆等场馆,打造12分钟文化消费圈。塑造会展消费新场景,发挥文博会、农博会等展会平台作用,通过“展演购一体”模式,带动餐饮、住宿、老字号、家电家居、汽车等消费,强化“会展+”消费联动。塑造“汉派美食”消费新场景,打造“美食之都”,实施名菜、名点、名厨、名店培育工程,叫响“精致楚菜”和“汉派小吃”美食品牌。
武汉市商务局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