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9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10-13 15:57:48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

尊敬的张嫚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相关建议我局已予以吸收借鉴,并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展谷子经济。聚焦潮流化、年轻化、差异化等消费新需求,积极推动场景化改造,立足武汉市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推动20年历史的老商业体改造为华中首家二次元主题商场潮流盒子X118,汇集了20余家二次元主题店铺,集购物、社交、展览于一体,成为网红“吃谷圣地”,仅1.5万方的体量,年营收高达2.5亿。推动二次元、动漫、电竞等创意产业发展,支持市场主体举办中国游戏节、腾讯游戏创作大赛、武汉数字漫游节等产业活动,借助线上线下场景有力提振城市文化消费活力。2024年CGF中国游戏节成功举办三届,线下参展人数15万人次。2025年CGF中国游戏节成功举办一届,线下参展人数5万人次。

(二)创新消费场景。塑造“汉派文化”消费新场景,擦亮长江文化名片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好用好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筹),办好“大河对话”论坛。推动建成武汉戏曲艺术中心,高质量办好武汉双年展、琴台音乐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长江文化艺术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汉派文化活动,申办第11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第3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打造“留学武汉”品牌,成功举办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积极推动江汉大学、武汉软件工程学院等学校与德国、印尼等国家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展赛事经济,定期组织举办武汉马拉松、渡江节、武网公开赛、大众冰雪季等赛事活动,同步策划推动武汉体育消费周、渡江嘉年华、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冰雪嘉年华等消费活动,打造“四季体育”系列特色消费场景。

(三)办好消费活动。健全商文旅体健联动促消费机制,抢抓“春晚分会场”“相约春天赏樱花”“汉马”“小龙虾”等热点事件和“假日消费”旺季,策划举办新春消费季、樱花消费季、小龙虾消费季、端午消费季系列活动2000余场,营造浓厚促消费氛围。“新春消费季”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先后16次报道武汉假日消费情况。央视春晚来汉拍摄的汉口里长桌宴、江汉路非遗老字号嘉年华等火爆出圈。“樱花季”期间,武汉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实现接待游客数量、收入总额及增幅均创历年之最。“小龙虾消费季”获央视《新闻联播》5天4次聚焦报道,武汉再度跻身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端午消费季”获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朝闻天下》3次聚焦报道。在央视开展的《美好生活大调查》中,武汉获评“美好消费典范城市”。

(四)焕新消费业态。发展夜间经济,全市先后培育江汉路、江汉朝宗风景区、楚河汉街、红梯时尚创意街区4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楚河汉街、江汉路、昙华林等17家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策划推出跟着春晚游武汉、跨年狂欢夜、武汉啤酒音乐嘉年华、中法夏至音乐日等特色夜间消费促进活动,依托“长江荣耀”“知音号”等夜游项目,开展武汉长江旅游季活动,成功打造夜上黄鹤楼、“长江夜游”等特色夜间消费场景。发展首发经济,通过整合龙虾美食、特色排档、江城夜游等消费资源,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同时推动美妆、新茶饮等小众赛道多点开花。近三年武汉引进首店超千家;1-6月,武汉已引进各类首店173家。

(五)强化政策支持。自2019年起,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全市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武政办〔2019〕53号)、《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武政〔2021〕14号)、《武汉市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武政〔2023〕5号),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今年以来,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出台《武汉市2025年消费提振升级行动方案》(武政办〔2025〕62号),提出实施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促进机制创新5大行动,对奋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了进一步安排。

(六)提升国际化消费环境。武汉市在运营国际及地区航线达到19条,实现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活动区域扩大至全省,国际通达便利度逐年提升。促进入境消费。5月30日,武汉市内免税店试运营,6月28日,武汉市内免税店正式开业。成为免税店新政出台后全国首家市内免税店,填补了武汉市内免税业态空白。7月1日离境退税政策在湖北实施,7月3日,国税总局批复湖北“即买即退”方案。7月8日,武汉开出湖北省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第一单,境外旅客来武汉消费更省心,入境旅游前景广阔。持续实施“友城常青”工程和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已与全世界五大洲64个国家的125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其中国际友好城市29个,友好交流城市96个,总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建立了国际友好基层单位(如友好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百余个,4年来接续开展了60余项友城重点交流项目,发布了友城产业地图,形成了以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为主渠道、民间友好组织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元化民间友好交流格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设国际知名消费新地标。培育国际地标性商圈,推进航空路、中南中北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标志性示范街区,推动江汉路打造国际知名商业步行街,推动商业街区“一街一品”改造提升,推进新增3-5条省级及以上示范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区。培育新型消费载体,加强类海外环境改造,打造国际化街区。推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引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支持传统商业街区复合化利用,差异化打造科技消费场景等新载体。

(二)塑造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塑造“汉派文化”消费新场景,擦亮长江文化、知音文化、湿地花城、万里茶道等城市名片。每年举办高品质演出活动100场,打造“演艺之都”。突破性发展数字出版、动漫等产业,建设中部文化创意之都、全国泛娱乐文化高地。传承汉派文化,建好用好武汉戏曲艺术中心、琴台大剧院、武汉文学馆等场馆,打造12分钟文化消费圈。塑造教育消费新场景,促进教育培育消费,支持高校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技能赛事等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在汉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打造“留学武汉”品牌。塑造体育赛事消费新场景,积极引进和承办国际体育赛事,推动汉马、渡江节、武网等本土品牌赛事市场化、国际化、精品化,打造“赛事+”消费场景,推动建设国际赛事名城。深入开展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

(三)培育引领潮流消费新模式。加快发展首发经济。修订完善首发经济支持政策,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在汉开设首店,支持国内外优质品牌在汉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构建“首店+首展+首秀+首发”生态圈,推动全年新增各类首店200家,打造中西部新品首发地。持续壮大夜间消费。开展新一轮夜间消费集聚区评选,持续推动江汉路、楚河汉街等4个国家级和武汉天地、吉庆街等8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强江汉路-夜游长江、楚河汉街-东湖风景区、户部巷-黄鹤楼等商业街区和文旅景区联动,支持开发特色夜游线路。

(四)营造享誉全球消费新环境。促进涉外支付便利化,推动多语种咨询服务台等消费服务设施优化升级,打造消费友好型环境。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支持免税店丰富商品品类,积极申报进境免税店,拓展离境退税商店网点,方便外籍人士消费。提升城市外交能级,推动举办5场重要外事活动,新增1个境外驻汉机构,提升城市国际吸引力。继续实施“友城常青”工程,力争新增2个国际友城或友好交流城市,开展至少15项对外交往重点项目、至少4场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对外精品文化深度体验活动,积极邀请国际友城市民访汉,不断扩大武汉国际知名度。

武汉市商务局

20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