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0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10-13 15:59:10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

市民革、市民建: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相关建议我局已予以吸收借鉴,并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锚定国际导向,布局顶级商圈建设

1.打造现代化商圈体系。推动消费载体与我市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充分融合,实现商业设施从多点开花、业态同质向消费集聚、功能互补转型。优化升级商业载体,新开远洋里街区一期、光谷京东MALL等商业地标。新启动5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新开品牌连锁便利店200家以上,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含邻里中心)4家。

2.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发展首发经济。通过整合龙虾美食、特色排档、江城夜游等消费资源,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同时推动美妆、新茶饮等小众赛道多点开花。近三年武汉引进首店超千家;1-6月,武汉已引进各类首店173家。发展入境消费,5月30日,武汉市内免税店率先在8个新获批城市中建成开业;7月1日,湖北离境退税政策落地,武汉市首批33家商店已开展离境退税业务;7月3日,湖北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方案获税务总局批准,我局首批向市税务部门推荐18家退税商店实施“即买即退”业务。发展夜间经济。武汉天地、恩施街、武汉万象城、花园道4个项目入选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名单,目前累计已有17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入选。策划推出跟着春晚游武汉、跨年狂欢夜、武汉啤酒音乐嘉年华、中法夏至音乐日等特色夜间消费促进活动,打造夜上黄鹤楼、“长江夜游”等特色夜间消费场景。

3.打造国际化消费氛围。加快国际化社区建设,持续推动我市51个国际化社区建设,积极策划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打造“留学武汉”品牌,成功举办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持续深化“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成功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入选教育部“未来非洲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并荣获“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优秀案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再次上榜QS2025最佳留学城市排名榜单,位列104(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4)。

(二)突出荆楚味道,申创世界美食之都

1.激发餐饮消费活力。积极了解“世界美食之都”申报的有关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申请指南》明确指出,每个城市只能申请7个创意领域中的1个。5月29日,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出访期间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明确每个城市正式称号只能有一个。目前,我市已获评“世界设计之都”,根据现有规则暂无法申报“世界美食之都”。打造“美食之都”,举办中华美食荟、武汉小龙虾消费季等特色活动,策划发放“为您团圆加道菜”餐饮消费助力券,直接拉动餐饮消费达1200万元。举办武汉“十大名菜”餐厅争霸赛,评选发布100家“十大名菜”餐厅,发布涵盖212家特色餐厅的武汉美食地图,持续激活餐饮消费市场。

2.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围绕“江城百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四大类产品通用技术规范和三大特色产品技术规范,指导制定蔡甸莲藕、洪山菜薹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和技术标准。持续加强“江城百臻”品牌和“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十大伴手礼”品牌的融合,深入对接武汉市餐饮协会及餐饮企业,举办“江城百臻”农产品推介暨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开展优质农产品食材对接供应。组织新农牛肉、周黑鸭、常青麦香园、舒安藠头、黄陂三鲜、洪山菜薹等“江城百臻”农业企业为央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武汉长桌宴提供优质、新鲜的食材供应,进一步带动提升餐饮上下游品牌农产品影响力。

3.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建立健全老字号培养认定体系,26家企业入选武汉老字号公示名单,武商、汉商等5家企业品牌被认定为湖北老字号,全市中华老字号达到19家,湖北老字号29家。支持打造老字号集聚区,江汉路、北湖街道、吉庆街已吸引近10家老字号企业集聚,文化氛围浓厚。

(三)聚焦武汉文化,强化特色消费供给

1.擦亮“大江大湖大武汉”城市形象。对照国家、省级规划,修改完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保护规划,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长江军事主题文化区。推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评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利用好长江江豚形象符号,成立长江江豚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规范长江、汉江垂钓管理,先后组织云观水中国宝江豚在线直播、白鱀豚馆长江江豚认养征名、第五届“全民爱豚月”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爱豚氛围,推动打造江豚文旅名片。

2.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编制实施《武汉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旅游资源,以汉口和武昌2个红色旅游集聚区为核心,拓展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片区系列红色旅游景点,打造“伟人足迹”“红色经典”“红色宝藏”“建军策源”“革命烽火”“红色英烈”等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新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等项目,与八七会议会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构成“中共中央在武汉”序列,进一步彰显了武汉“红色赤都”的英雄城市影响力。

3.扩大赛事会展活动影响力。发展赛事经济,结合“相约春天赏樱花”,围绕“武汉马拉松”品牌赛事,策划举办武汉体育消费周系列活动,依托“汉运动”数字服务平台分批次发放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打造“四季体育”特色消费场景。倡导“跟着赛事去旅行”,制作“汉马”赛事游览地图,将黄鹤楼、江汉路、吉庆街等人文景点串联其中,在东湖樱花园等自然风景区配套赛事开展优惠活动,将赛事“流量”最终转变为消费“留量”。

(四)提升开放能级,聚集优质消费资源

1.加速优质资源集聚。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织东风集团、兰丁医学、望墨科技等21家武汉名优消费企业参展参会,150余款特色展品亮相湖北馆,参展企业数、商品数均居全省首位,创历届消博会最好水平。消博会期间,策划举办“荆彩消费 共建支点”第五届国际品牌湖北对接会活动,实现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85.7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强化开放平台功能,13项全国自贸试验区试点措施在武汉片区落地见效;三大综保区进出口557.3亿元,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1%)约71个百分点。推动中欧班列(武汉)改革提质,形成了“四向拓展、陆海联动”的通道网络布局。

2.加快提升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实施多式联运提速工程。以3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2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杠杆,撬动整体联运水平提升。完善天河机场设施体系,发布“1+2+3”国际中转产品,“一见钟琴”航旅融合项目入选国家航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无忧中转”服务荣获2025年第八届CAPSE“创新奖”。积极推进武汉都市圈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际公交运营体系,加快构建都市圈高快速路网,新开通城际公交线路2条,全国首条跨市自动驾驶公交投入运营,“武汉通”基本实现武汉都市圈城区人口全覆盖。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持续推进武汉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

3.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转型”。深入挖掘数字消费场景建设需求,聚焦实数融合、产业链协同、数据融通,征集并推动“汉运动”武汉体育数字服务平台等4个数字消费相关场景建设。支持两点十分等企业依托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博物馆等数字消费新场景,推动打造元境•AI科技馆、长江文创园“文明一万年”等一批文旅元宇宙消费新场景,长江文创园、元镜XR全感沉浸剧场火爆出圈。辛亥革命博物院引进开发首个XR元宇宙项目《穿越·汉阳兵工厂》广受好评。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加快创建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目标,强化政策协同,创新活动联办,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具体安排如下:

(一)打造链接全球消费新枢纽。引育优质市场主体,大力招引高能级市场主体,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供应链和商贸服务产业集群。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培育武汉特色消费品牌,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打造“武汉名优”品牌方阵。多渠道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创新发展流通供应链,深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数智供应链,打造全球供应链组织中心,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贸易生态。

(二)建设国际知名消费新地标。推进航空路、中南中北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推动江汉路打造国际知名商业步行街,推动具备基础的商业街区加强类海外环境改造,打造国际化街区。推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引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支持传统商业街区复合化利用,差异化打造科技消费场景等新载体。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探索打造国际社区、未来社区消费场景。

(三)塑造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擦亮长江文化、知音文化等4大城市名片,推进“漫游武汉”“赛博武汉”“长江夜游”“演艺之都”等文旅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和承办国际体育赛事,打造“国际赛事名城”。强化“会展+”消费联动。加快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等布局,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发展银发经济,打造“武汉康养”名片。建设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打造“留学武汉”品牌。打造“美食之都”,叫响“精致楚菜”和“汉派小吃”美食品牌。

(四)培育引领潮流消费新模式。支持商圈商街、旅游景区等运用新技术构建数字消费场景。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抓好跨境电商生态培育。打造全国新品首发地。实施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入推进二手商品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试点。

(五)构建协同发展消费新格局。推动武汉都市圈深化消费资源共享、消费产业共建、消费活动共促、消费客源互送,打造区域消费共同体。引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成立消费服务联盟,共同做大做强中部消费市场,组织市场主体抱团“走出去”拓展市场。

(六)营造享誉全球消费新环境。推进完善空中通道体系,构建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构建内畅外联陆运大通道。打造消费友好型环境,促进涉外支付便利化,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支持免税店丰富商品品类,积极申报进境免税店,方便外籍人士消费。健全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序减少消费限制举措,完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武汉市商务局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