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4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10-14 09:24:48 文章来源:武汉市商务局张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武汉市社区商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符合当前相关工作的推进理念。我局统筹民政、卫健等部门,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推进我市社区商业提质升级,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消费。
一、完善推进机制,谋划全域入圈
一是加强总体谋划,完善统筹机制。印发《武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026年全市建成171个生活圈,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指导生活圈组建“商圈联盟”“商社联盟”等组织,形成“市-区-街-社区-商圈联盟”五级联动机制,统筹推动社区商业发展。委托第三方开展定期评估,明确各生活圈社区商业建设的短板弱项,加快建设提升。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将社区商业发展深度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更新及完整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规划统筹、资源整合、联动实施,全面优化社区商业发展生态。出台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与技术导则,明确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新建、改建养老驿站、托育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可享受免增收土地价款及暂不办理用地变更手续等政策红利。同步构建“线上智能审批、线下综窗受理”的企业开办服务体系,重点开展个体工商户“名特优新”分类培育计划,建立社区商户成长培育库和帮扶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专项奖补资金4000万元,支持生活圈社区商业业态升级,持续提升民生服务品质。
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提升社区商业品质
一是推动资源下沉,丰富商业业态。统筹政策资金,引导中百、武商等龙头企业下沉社区,布局网点,丰富社区商业业态、提升社区商业品质。中百仓储打造12家“邻里汇”模式的一站式社区购物中心;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超4500家,“便利店+”模式不断升级,Today首创黑金高端店、“有家”推出豆皮热干面本土美食;发展市井荟、百大鲜生等农贸连锁企业(连锁经营农贸市场超40家),推广“农贸市场+”模式,建设多业态邻里中心。
二是培育运营主体,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引入多元化专业运营主体,实现对社区商业的统一规划、专业建设和长效运营。支持万科、湖北联投、武汉城建等企业转型社区商业运营商,对自持物业实施统一规划、集约化管理,提供零售、配送、洗护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支持专业运营商武汉亿事达等企业规模化发展,搭建商户与居民供需对接平台,统筹推进新旧小区社区商业发展。推动南国置业、天禧佳、鸿迅停车等各领域企业与社区深化商社联动模式,共同打造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综合体。强化国企平台托底保障,在人口分散的新城区,依托武汉惠汉盈通等国企平台公司,构建“家门口”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精准满足居民养老、育幼、就餐等核心需求。
三、引导发展模式创新,激发社区商业活力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实现长效运营。武昌区以“武汉微邻里”平台为载体,建成15分钟生活圈数字化平台,实现商户入驻、动态信息发布等功能,发挥政务服务平台客流集聚效应,助推社区商业提质增效,重点区域商户接入率超过75%。市场主体创新成效显著,如武汉好社区科技公司研发的“益邻邻”平台,统筹社区分散商户、凝聚各类经营主体,举办形式多样的促销及体验活动等,把居民留在家门口消费。
二是打造社交空间,实现功能升级。支持社区商业打造各类共享空间,满足居民社交需求,持续吸引客流、聚集人气。如总港西岸便民生活圈联合社区商户、社区居民、相关政府单位,联合打造“总港·国风学堂”,全年持续开展免费公益课程70余节,涵盖琴棋书画及各类非遗体验,既为商户聚人气又满足居民社交、学习的需求。
三是升级特色街区,实现集群发展。武汉市通过出台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等专项支持政策,引导社区商业因地制宜打造成“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街区。如华侨城便民生活圈统一外观设计风格,定期举办各类亲子、公益活动,持续吸引周边居民打卡消费;环保便民生活圈在改造过程中融入武汉戏码头文化元素,定期开展戏曲表演,使原来的美食一条街“好看又好吃”;荣东便民生活圈通过沿街批发市场综合改造提升,添入文化创意元素,形成“螃蟹街”,极大扩大了街区知名度,淡季依然销售火爆。翠园便民生活圈的乐活里在建设之初,即融合餐饮、娱乐、生态、运动等多种业态,打造满足社区居民各类需求的综合性社区商业街区。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的66个生活圈涉及各类商业网点超过1.4万个,品牌连锁化率达到33%,居民满意度超过90%,相关经验模式和建设成效多次入选商务部典型案例,“停车+邻里中心”等创新模式受到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下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出发,不断推进社区商业提档升级。
武汉市商务局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