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2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9-08-26 16:01:14    文章来源:商务局

 

一、基本情况

(一)交通状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中山大道以“突出人本交通”为目标,严格遵循“步行主导、公交优先、交通减负”原则。

1.规划现状。中山大道交通规划整体分为三段:武胜路至六渡桥段按原双向6车道保留;六渡桥至黄石路段将原双向4车道改为双向2车道,定位为公交专用街道,分时段(晚10:00-9:00)允许社会车辆通行,以重点增加商业步行、休闲游憩空间;黄石路至一元路段按原2车道保留。整体中山大道改造规划新、扩建道路10条(总长9430米),整治道路7条(总长13870米),保证区域顺江、垂江疏解效率。

2.停车现状。中山大道沿线开发项目共规划建设百营停车场、前进一路停车场、邦可花园停车场、银丰片停车场及武汉港码头停车场等多处停车设施(共计新增泊位1438个),缓解重点地段停车难问题。

3.辅助措施。市网信办已指导推出市机动车综合停车管理平台、“武汉停车”APP和微信公众号,初步实现了全市路内、路外停车数据交换和共享,为市民提供泊位查询导航、移动缴费等功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山大道商圈停车秩序。现已通过“云端武汉易行江城”、高德地图同步推出公共停车场空余车位数据发布和停车诱导功能,实现1.9万路边停车位移动支付,并荣获“全国智慧停车示范城市”称号。

(二)户外广告管理现状。市城管委于2016年组织编制了《中山大道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获市人民政府批复。规划实施以来,市城管委一直严格对照规划开展中山大道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工作,使中山大道打造成为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圈。

(三)历史商业文化现状。

市文化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指示精神,积极开展中山大道“文化回归”相关工作,对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沿线及周边辐射区域进行文化业态提档升级,重点增加实体书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与展销,传统艺术表演,博物馆,艺术品展示交流,艺术家工作室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等业态。

市商务局为把中山大道建成再现历史风貌、彰显武汉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道,积极推进中山大道老字号升级改造和恢复经营。

1.基础设施。市文化局在中山大道沿线58个重要节点设置历史文化二维码标识,每个节点设置若干处二维码标识方便市民及游客扫码,通过二维码讲解技术详细展示58个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市商务局到2017年底共推动恢复经营老字号19个,经营网点达25个,并协助建成我市首个老字号聚集区吉庆街,引进8家老字号入驻,经营面积近2000平方,我市首个老字号聚集区初具规模。

2.文化活动。市文化局针对中山大道的重要历史遗存—百年水塔和汉口总商会旧址等进行了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在百年水塔内常设了《百年老街 汉口脊梁》的图片展,选派专业文博人士积极指导和协助武汉工商联加快推进汉口总商会博物馆的建设。此外,市文化局落实开展了“中山大道开街文化嘉年华庆典活动”,协商引进了“民众乐园非遗精工坊”、“物外书店”等文化项目。

(四)智慧商圈现状。市网信办调动地产集团等本地企业积极性,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技术,联合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企业,建设了“云端武汉智慧中山大道”服务平台,推出智慧导航、出行路径规划、智能停车、地铁公交查询与购票、沿线商家信息查询与便民支付等服务功能,为来中山大道的市民游客提供文化共享交流以及更加舒适、便捷、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市商务局与蚂蚁金服合作,创建我市第一条智能商业街吉庆-口碑街,通过支持吉庆街商户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依托阿里互联网产品、技术和数据优势,以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等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为企业提质增效明显,得到了老字号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目前中山大道存在车辆限时进入,灯光设施较少,停车场、公共厕所、文化娱乐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商业热度和人流量,降低了整体形象的档次,不利于中山大道商业街道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二)商户行为受限过多。根据《中山大道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武汉市门牌招牌设置规范》要求,商户门牌必须按照门店地点、类型、出入口位置进行专门设置。城管、公安等部门对商户在户外广告、促销活动、交通线路限制规定过多过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户做强做大。

(三)文化商业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中山大道作为武汉市地标名片,目前“文化回归”活动已开展一年多时间,但整体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仍显不足,缺乏多样化的文化展示、交流、推广活动。文化、旅游、商业、展示、体验、社交等业态尚未形成融合发展的形式,文化商业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

三、下一步工作

(一)已落实且即将完成的工作。

前期相关政府部门已根据中山大道发展现状制定相关计划,并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即将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果。

1.改善交通状况设施。针对目前反映的交通不畅、停车困难等问题,市公安交管部门起草了《关于中山大道(前进一路至黄石路)优化调整道路通行方式的请示》,规定从2018429日起,在保持中山大道(前进一路至黄石路)原通行管理措施内容不变基础上,限制时段(9:00-22:00)内允许出租车通行。该方案已获市人民政府批复,目前相关交通标志标线已更改调整到位。

2.建立车位引导系统。市公安交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行车停车双诱导,路内路外都方便”的工作目标,自2016年开始建立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停车设施信息资源,采取“市区两级建设模式”建设了150余块二级停车诱导牌、300余块三级停车诱导牌,覆盖风景区、商圈、部分医院等民生出行重要目的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提供全市1000余家停车场的空闲车位情况,切实缓解中山大道附近停车难的问题。

3.提升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档次。市商务局起草了《武汉市大型商场超市卫生间、母婴设设置规范》,20185月与市城管委、市卫计委联合行文,向社会公布。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大型商场超市的卫生间、母婴室设置条件和指标。5月底,市卫计委联合市商务局、城管委等多部门对园博园、宗关地铁站、武商广场、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建设工作开展了联合检查,并指导了下一步建设目标。我局将与相关部门共同督促建设改造工作的进展。

(二)正在落实的工作。

根据提案相关内容,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现状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并即将出台落实。

市城管委在正在修订《武汉市门面招牌设置管理规范》,其中明确指出“步行街、商业街、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提倡设置有创意、有个性、有品味的招牌设施,由各区城管部门制定统一规划方案,并上报市城管委审核”,支持商家设计制作精湛的门头招牌,以增强中山大道商业氛围。规范出台后,市商务局将积极协调城管、公安等部门对商业街区交通组织、商业街商户在户外广告及促销活动上采取更为宽松、灵活的管理要求和方式,规范商户营销行为,有序开展各类文体娱乐、商品推广等营销活动。

(三)持续推进的工作。

针对“文化回归”、老字号回归、智慧商圈建设的发展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已建立起常态化工作制度,持续推进中山大道文化、商业、旅游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常态化开展文化回归活动。根据市主要领导20161116日现场办公会会议精神,中山大道整体定位以“文化回归”为主,注重文化、商业、旅游结合发展。根据主要领导指示,市文化局将继续办好《百年老街·汉口脊梁》的图片展;配合市旅发投,以民众乐园内的汉绣精工坊为平台,不定期组织汉绣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等文化活动,传播汉绣非遗文化;联合市新华书店,以沿街的市少儿图书馆、江汉路新华书店、物外书店等文化场所为平台,每周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2.加大推进老字号企业集聚力度。市商务局将进一步加大吉庆街老字号商业街的集聚度,鼓励更多的老字号入驻吉庆街。建设武汉老字号公共宣传平台,对中山大道上的老字号悬挂统一的二维码标识牌,进行武汉老字号传统文化宣传,打造武汉老字号整体形象。

3.持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市网信办将继续加强公益WiFi运维监管,积极开展公益WiFi宣传,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使用覆盖面,提升中山大道范围内市民、游客的便利程度。持续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武汉旅游景区导览APP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市民及外地游客提供智慧便捷服务,推动中山大道多元化业态发展。

4.多角度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市商务局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中山大道客流、物流、交易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指导商家进行精准营销。支持传统商家加快与电子商务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塑造“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内容的跨界零售新格局,大力发展智慧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商业街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招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运用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实行常态化管理,从组织、人员、措施和制度等方面保证运营良性健康发展。我局将积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推动中山大道商业街的建设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打造我市商业文化最亮丽的新名片。